第233章 八市·土笋冻的「猎奇与真香·十一月初六」
用户22250113提示您:看后求收藏(第233章 八市·土笋冻的「猎奇与真香·十一月初六」,美食与远方:小夫妻的全国漫游记,用户22250113,废文网),接着再看更方便。
请关闭浏览器的阅读/畅读/小说模式并且关闭广告屏蔽过滤功能,避免出现内容无法显示或者段落错乱。
「怎么样?是不是比想象中好?」骆梓淇的相机快门声响起,镜头里的李可佳眼睛发亮,指尖捏着吃剩的土笋冻,星虫须在酱汁里晃了晃——此刻她才发现,那些曾让她恐惧的「偏见」,不过是停留在视觉上的刻板印象,而真正的滋味,藏在星虫熬煮的胶质里,藏在阿伯熬汤时的文火里,藏在八市市井间的「敢尝第一口」里。
四、市井烟火与「偏见消解」
蹲在摊位前数星虫须时,李可佳发现每个土笋冻里大约有三到五只星虫,须须交错着,像给冻块织了张透明的网。旁边的本地阿嬷笑着教她:「挑土笋冻要看『透光度』,越透亮的胶质越纯,须须越完整的越新鲜。」说着用牙签挑起一块,冻块在阳光下几乎透明,星虫须的影子在里头轻轻摇曳,像被封印在时光里的小生物,忽然有了灵动的生气。
市场里的人渐渐多起来,卖花蛤的阿叔、杀鱼的大姐、拎着菜篮的上班族,路过土笋冻摊时都会熟稔地喊一声:「阿伯,来块冻,多加蒜蓉!」李可佳看着阿伯熟练地用竹片划开冻块,淋酱、撒香菜,整套动作行云流水——原来在厦门人眼里,土笋冻从来不是「猎奇」,而是早餐桌上的家常,是滩涂与城市的联结,是祖祖辈辈「靠海吃海」的智慧。
她忽然想起在沙坡尾吃的沙茶面——传统派与创意派的碰撞,何尝不是对「偏见」的打破?就像八市的土笋冻,外表的「猎奇」藏着内里的鲜甜,正如厦门的市井,看似粗犷的烟火气里,藏着对每一种滋味的尊重。当她把最后一块土笋冻送进嘴里,星虫须的脆感混着蒜蓉的香,忽然觉得唇齿间流淌的,不是「黑暗料理」,而是厦门人「敢为人先」的底气——敢挖滩涂的星虫,敢熬胶质的冻,敢让每个初来乍到的人,在打破偏见的第一口,尝到大海的馈赠。
五、暮色市场的「余味漫想」
离开八市时,夕阳把摊位的影子拉得老长。李可佳攥着阿伯送的小罐蒜蓉酱,罐身上贴着歪扭的字条:「拌面线糊也好吃」——原来厦门的滋味从来不是孤立的,土笋冻的鲜、蒜蓉酱的辣、甚至泉州的面线糊,都在这市井的烟火里,织成了张「打破边界」的网。
骆梓淇翻着相机里的照片,停在那张「数星虫须」的特写:李可佳的指尖沾着酱汁,眼神专注而惊喜,背景里的阿伯正往玻璃罐里添新冻,罐口腾起的热气,像给画面添了层温暖的滤镜。忽然想起市场入口的楹联:「海纳百川容乃大,市通九域物皆丰」——八市的「容」,容的是五湖四海的食材,容的是新旧交织的滋味,更容的是每个食客放下偏见的勇气。
暮色渐浓时,两人坐在市场外的石阶上,看天边的晚霞把滩涂染成金红。李可佳摸着脚踝的盐粒,忽然觉得那些曾让她犹豫的「猎奇」,此刻都成了旅程里的「惊喜」——就像土笋冻的星虫须,看似蜷曲着「拒绝靠近」,却在入口的瞬间,舒展成了最鲜活的「厦门味」。原来所谓「地域美食」,从来不该被偏见定义,而是需要蹲下来,用指尖触触玻璃罐的凉意,用舌尖尝尝胶质的q弹,用一颗敞开的心,接住市井里的温柔与勇气。
当第一盏路灯在八市亮起,土笋冻摊的玻璃罐依然透亮,星虫须在灯光下轻轻闪烁,像撒了把碎钻。李可佳忽然明白,厦门的味,藏在阿伯熬汤时的文火里,藏在蒜蓉酱的辛辣里,更藏在每个「第一次」的突破里——就像此刻的自己,曾盯着土笋冻犹豫半小时,如今却敢笑着数清每一根星虫须,因为她终于懂得:最美的滋味,永远留给愿意放下偏见、尝第一口的人。
本章未完,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