用户22250113提示您:看后求收藏(第234章 十一月初七·向广东出发,美食与远方:小夫妻的全国漫游记,用户22250113,废文网),接着再看更方便。

请关闭浏览器的阅读/畅读/小说模式并且关闭广告屏蔽过滤功能,避免出现内容无法显示或者段落错乱。

十一月初七的晨光,像层薄纱裹着福建的海岸线。李可佳坐在房车后座,指尖捏着支彩色铅笔,笔记本上的「福建味觉拼图」刚画到佛跳墙的坛盖——金箔色的坛沿边,她特意描了圈蟳埔村蚝壳墙的纹路,坛口飘出的热气里,藏着面线糊的绵、沙茶面的浓、还有土笋冻的清冽。骆梓淇握着方向盘,后视镜上的贝壳项链随车身轻晃,「叮铃」声里,房车正驶过「清新福建」的路牌,轮胎碾过的沥青路面,还带着昨夜的潮气。

一、晨间手账与「味觉复盘」

笔记本的纸页上,前几页还贴着泉州西街的面线糊调料包标签、蟳埔村的贝壳项链包装纸、八市土笋冻摊位的牙签筒贴纸——这些带着烟火气的「信物」,此刻和手绘的插画交叠,成了李可佳对福建的「味觉地图」。她盯着佛跳墙的插画笑出声,想起在福州老字号听来的典故:光绪年间秀才宴请宾客,把山珍海味埋进酒坛煨煮,香得隔墙的和尚跳墙来寻,「佛跳墙」的名字便得了个「荤素同欢」的妙意。

「你看这面线糊的『软』,像泉州的骑楼裹着海风;土笋冻的『弹』,又像厦门八市的烟火跳着脚。」她把笔记本推给骆梓淇看,画里的面线糊用细如发丝的线条勾勒,汤面上浮着的油条段,竟画成了西街牌坊的飞檐形状;土笋冻的星虫须,则被她描成了蟳埔女簪花的流苏——在她笔下,福建的滋味从来不是孤立的食材,而是山海相交的纹理,是市井与历史的叠影。

骆梓淇腾出一只手,指尖点了点画里的佛跳墙:「这坛汤要是缺了哪味食材,怕是连和尚都懒得跳墙。」阳光穿过车窗,落在笔记本上,把「味觉拼图」的标题照得发亮——李可佳忽然想起在关岳庙前吃的润饼,想起沙坡尾混在一起的沙茶汤头,原来福建的「包容」,早就在这些滋味里埋下了注脚:汤的浓、粉的软、鲜的野,从不是对立的存在,而是像拼图般严丝合缝,拼出了山海之间的人间烟火。

二、过境时刻与「风物回望」

房车驶上福建界碑时,李可佳看见路边的木麻黄树正抖落枯叶,深褐色的枝桠间,还挂着几串未摘的龙眼——那是福建秋天的尾巴,像舍不得退场的配角,在初冬的风里晃着最后的甜。她摇下车窗,海风裹着淡淡的咸气涌进来,混着车里残留的沙茶酱香,忽然让她想起沙坡尾避风坞的渔船:此刻它们或许正泊在岸边,船头的经幡还在飘,像在跟每个离开的人说「下次再来,汤头给你熬得更浓些」。

界碑的另一侧,「广东欢迎您」的路牌已隐约可见。骆梓淇放慢车速,后视镜里的「清新福建」路牌渐渐变小,却依然清晰——蓝底白字的路牌边,不知谁用红漆描了朵刺桐花,花瓣边缘的纹路,竟和李可佳领口的贝壳胸针一模一样。她摸着胸针上的砗磲坠子,忽然想起在蟳埔村的那个清晨:阿芳把贝壳项链塞给她时,指尖还沾着渔网的麻线,说「贝壳跟着海风走,走到哪儿都是家」。

三、旅途随想与「风味联结」

房车在服务区停下时,李可佳掏出在八市买的蒜蓉酱,往面包上抹了层——咸鲜的酱味混着麦香,忽然让她想起土笋冻入口的瞬间:那些曾让她犹豫的「猎奇」,此刻竟成了旅途中的「想念」。她靠在房车边,看远处的山峦被晨雾染成青灰色,山脚下的村落里,袅袅炊烟正升起来,像极了泉州西街面线糊摊的热气——原来无论走到哪里,人间的烟火气都是相通的,就像福建的汤浓、广东的早茶,都是时光熬煮的温柔。

骆梓淇抱着相机蹲在「清新福建」路牌前,镜头里的李可佳穿着浅灰风衣,风衣下摆被风吹起,露出里头的蓝花衬衫——那是在蟳埔村买的「渔村浪漫」,此刻衣角的针脚间,还藏着几粒细小的海沙。「来比个心,给福建的旅程画个逗号。」骆梓淇喊着,快门声里,李可佳的指尖在胸前拼成心形,路牌上的「清新」二字,刚好落在她发顶,像戴了顶温柔的冠。

本章未完,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

其他类型小说相关阅读More+

两个男人和一个女人怎么相处

七个隆东锵

女性3对1:两个人一次性体检

半了散人

高考前给孩子献身好吗

怪力少年

妈妈让我戴上避孕套 英文

交出思想

为什么男人都喜欢插嘴

辣千秋

故事会(乱篇)

血佛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