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33章 八市·土笋冻的「猎奇与真香·十一月初六」
用户22250113提示您:看后求收藏(第233章 八市·土笋冻的「猎奇与真香·十一月初六」,美食与远方:小夫妻的全国漫游记,用户22250113,废文网),接着再看更方便。
请关闭浏览器的阅读/畅读/小说模式并且关闭广告屏蔽过滤功能,避免出现内容无法显示或者段落错乱。
八市·土笋冻的「猎奇与真香」
十一月初六的厦门,晨露还凝在八市的青石板上。李可佳穿着浅灰亚麻长裤,裤脚卷到脚踝——昨夜在沙坡尾踩了两脚海水,此刻脚踝处还留着淡淡的盐粒,像给皮肤缀了圈细碎的星子。她跟着骆梓淇拐进市场,迎面撞上的腥鲜气里,混着油条的香、海鲜的咸,还有一丝若有若无的——土笋冻的清冽。
一、市场晨光与「猎奇初遇」
八市的牌坊在晨光里透着股子烟火气,「八闽第一市」的匾额下,阿婆们挎着竹篮走过,篮里的芥菜叶上还沾着露水。李可佳的目光忽然被街角的摊位勾住:透明的玻璃罐里,码着青灰色的冻块,每个冻块里都蜷着几星白色的「须须」,像被封在琥珀里的小生物——那是她慕名已久却始终不敢碰的「土笋冻」。
「妹仔看土笋冻?放心,都是今晨新挖的土笋。」摊主陈阿伯戴着草帽,指尖敲了敲玻璃罐,冻块跟着晃了晃,里头的「须须」轻轻舒展,像在跳一支凝固的舞。李可佳凑近了看,发现土笋冻的表面凝着层薄如蝉翼的冰膜,底下的星虫蜷成小逗号,须须根根分明——阿伯说这叫「星虫」,生长在厦门滩涂的泥沙里,熬煮后胶质凝冻,是八市传承百年的「黑暗料理」。
她蹲下身,指尖触到玻璃罐的凉意,忽然想起泉州的面线糊——同样是市井美食,面线糊带着温柔的包容,而土笋冻却带着股子「挑战偏见」的倔强。骆梓淇举着相机对准她纠结的脸,镜头里的李可佳眉头微蹙,视线在星虫须与阿伯的笑脸间来回跳转,晨光穿过市场的棚顶,在土笋冻上投下斑驳的影,竟让这些曾让她发怵的小生物,添了几分神秘的光泽。
二、滩涂往事与「古早源流」
阿伯擦着汗说起土笋冻的典故,草帽檐下的眼睛亮晶晶的:「明末郑成功收复台湾时,驻军缺粮,士兵在滩涂挖到土笋,熬汤时发现胶质能凝冻,便成了军粮。后来传到民间,加了蒜蓉酱、芥末,竟成了厦门人的『下饭神器』。」他掀开旁边的保温桶,里头是熬煮到半透明的土笋汤,星虫的须须在汤里舒展,像千万条细小的银鱼——「熬汤得用文火,土笋的胶质全在须须里,熬破了就没了q弹的劲。」
李可佳忽然注意到阿伯手腕上的旧伤疤,像条蜷曲的星虫:「年轻时挖土笋,被礁石划的,那时滩涂没现在干净,土笋也难寻。」他舀起一勺汤,汤汁顺着勺柄滴落,拉出细长的丝——那是星虫熬出的天然胶质,在晨光里泛着珍珠母贝的光泽。旁边的阿婆递来块试吃装:「姑娘尝尝,加了我们自家晒的虾米,鲜得很。」冻块在瓷勺里晃了晃,星虫须轻轻擦过她的指尖,凉丝丝的,却没有想象中的黏腻。
三、破戒时刻与「真香觉醒」
捏着瓷勺的手悬在半空,李可佳盯着土笋冻里的星虫须——须尖上的小吸盘还清晰可见,像迷你版的章鱼触手。阿伯往她碗里加了勺蒜蓉酱,红亮的酱汁淋在冻块上,蒜末的香混着星虫的鲜,忽然让这团「猎奇物」有了烟火气:「别怕,闭上眼睛咬,跟吃海蜇皮似的,脆嫩着呢。」
牙关轻合的瞬间,冻块在舌尖化开,q弹的胶质裹着淡淡的咸鲜,星虫须的脆感在齿间轻响——竟比想象中清爽百倍。蒜蓉酱的辛辣涌上来时,尾调里藏着的海腥味忽然变成了「滩涂的馈赠」,像八市清晨的海风,带着咸涩却让人忍不住深吸。她睁开眼,看见阿伯正笑着擦玻璃罐,罐身上贴着张褪色的老照片:年轻时的他蹲在滩涂边,手里捧着刚挖到的土笋,身后是退潮的海岸线,和此刻市场里的晨光,竟叠成了同一幅「讨海人」的画。
本章未完,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