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32章 沙坡尾·沙茶面的「南洋风味·十一月初五」
用户22250113提示您:看后求收藏(第232章 沙坡尾·沙茶面的「南洋风味·十一月初五」,美食与远方:小夫妻的全国漫游记,用户22250113,废文网),接着再看更方便。
请关闭浏览器的阅读/畅读/小说模式并且关闭广告屏蔽过滤功能,避免出现内容无法显示或者段落错乱。
十一月初五的厦门,晨雾刚从沙坡尾的港口散去,李可佳穿着薄棉麻衬衫,领口别着在泉州买的贝壳胸针——砗磲边缘的红漆刺桐花,在海风里晃出细碎的光。她踩着旧石板路往避风坞走,裤脚被路边的三角梅勾了勾,抬头便看见骑楼与洋楼交错的天际线,像幅被海水浸过的老画,浓淡之间全是南洋的韵脚。
一、港口晨雾与骑楼光影
沙坡尾的「大油桶」地标在雾里若隐若现,这个曾装过南洋进口食油的巨型铁罐,如今成了新旧厦门的分界符。李可佳记得资料里写,这里曾是厦门最早的港口,宋元时泉州港的支线商船在此停靠,南洋的香料、布匹顺着潮水涌来,连空气中都飘着沙茶酱的浓醇——就像眼前的避风坞,老旧的渔船泊在岸边,船头挂着的彩色经幡,混着隔壁「南洋老铺」飘出的烤面包香,把时光揉成了团。
「阿妹来吃沙茶面?传统派在巷头,创意派在巷尾,两家打了三十年擂台。」卖鱼丸的阿婆指着骑楼下的两家铺子,左边的「老厦港沙茶」门脸斑驳,木门上的对联褪成浅红,写着「沙茶一味连南洋,虾米三斤熬日月」;右边的「新派沙茶实验室」玻璃透亮,橱窗里摆着芝士块和牛肉丸模型,LEd灯箱闪着「古早味x新潮流」的标语。李可佳摸了摸贝壳胸针,忽然觉得这两家铺子像极了沙坡尾的建筑——左边是骑楼的南洋拱窗,右边是洋楼的落地玻璃,却都长在同一块沾着海沙的地基上。
二、传统派:砂锅里的「海上传奇」
走进「老厦港沙茶」时,砂锅里的汤正咕嘟作响。老板阿伯戴着草帽,正往锅里添炒香的虾米——深褐色的虾米在油锅里翻卷,香气混着沙茶酱的辛辣,像把南洋的阳光熬进了汤里。「沙茶面的魂在汤头,我阿公当年在码头上卖面,汤头要熬足三个时辰,虾米、花生、椰浆缺一不可。」阿伯用长柄勺搅动汤头,棕红色的汤汁泛起细腻的泡沫,露出底下的鱿鱼须和鲜虾,虾壳上的纹路染着汤的浓色,像穿了件南洋蜡染的花衣。
李可佳蹲在灶台前,看阿伯往碗里铺面:碱水面在沸水里过两遭,捞起时抖落的水珠掉进汤里,溅起小小的涟漪。「以前码头工人爱吃这口,汤浓耐饱,虾米的鲜混着沙茶的辣,下肚后连海风都不觉得冷。」阿伯递过碗时,指尖沾着淡淡的沙茶酱,在碗沿抹出道深褐的印子——那是老厦门的「手势」,就像骑楼上的砖雕,每道纹路都刻着南洋归来的故事。
挑起一筷子面,碱水的麦香混着沙茶的椰香涌来,咬到弹牙的鱿鱼时,能尝到隐匿的虾米鲜——那是藏在汤头里的「古早密码」,像沙坡尾港口的老渔船,虽漆皮剥落,却载着几代人的生计。她忽然想起泉州的面线糊,同样是市井的温暖,却在这里变成了南洋的浓醇,原来厦门的「根」,早就在百年前的洋流里,和南洋的风缠在了一起。
三、创意派:玻璃罐里的「跨界实验」
「新派沙茶实验室」的玻璃门推开时,芝士的奶香混着沙茶的辛香扑面而来。穿白大褂的老板小陈正往汤里加椰浆,不锈钢锅里的汤头比传统派浅了些,漂着几颗金黄的牛肉丸,丸身上的气孔吸饱了汤汁,像撒了把南洋的胡椒粒。「我阿嬷当年去南洋卖沙茶面,回来时带了芝士的吃法,说『甜咸搭着,像鼓浪屿的钢琴配南音』。」小陈用漏斗往碗里灌汤,棕红的沙茶汤里,芝士块正慢慢融化,拉出细长的丝。
李可佳看着碗里的「创意沙茶面」:碱水面上堆着牛肉丸、芝士片、还有几片炸得酥脆的面包糠——面包糠是用厦门老字号「阿吉仔」的椰子饼碾碎做的,咬一口,外皮的脆响混着芝士的绵密,沙茶汤的辛辣在舌尖炸开时,尾调却带着椰子的甜。「以前觉得沙茶面就得守着老配方,后来发现南洋人也爱往里头加本地食材,就像这牛肉丸,本是潮汕的味,搁在沙茶里竟像回到了鼓浪屿的老别墅。」小陈擦了擦眼镜,镜片上蒙着汤的热气,像给沙坡尾的老港口,添了层朦胧的新滤镜。
本章未完,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