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30章 关岳庙·润饼的「包容万象·十一月初三」
用户22250113提示您:看后求收藏(第230章 关岳庙·润饼的「包容万象·十一月初三」,美食与远方:小夫妻的全国漫游记,用户22250113,废文网),接着再看更方便。
请关闭浏览器的阅读/畅读/小说模式并且关闭广告屏蔽过滤功能,避免出现内容无法显示或者段落错乱。
十一月初三的泉州城,晨雾像层薄纱裹着关岳庙的飞檐。李可佳穿着夹棉的浅蓝旗袍,领口别着枚黄铜质地的「双鱼佩」——那是昨夜在蟳埔村买的渔家手作,鱼嘴处嵌着粒细小的蚝壳,在晨光里泛着珍珠般的光。她踩着青石板往庙门走,鞋跟敲在砖面上的声响,和庙里传来的钟磬声,竟合着同一个节奏。
一、庙前晨光与尾牙盛景
关岳庙的红墙在雾里若隐若现,「威镇台海」的匾额刚被庙祝擦过,金字上还凝着细小的露珠。李可佳记得地方志里写,这座始建于宋代的庙宇,初为祀关羽的「关王庙」,明代增祀岳飞,遂成「关岳庙」,几百年来,香火鼎盛,连郑成功收复台湾时,都曾来此祈愿——庙前的月台石栏上,还刻着清代船商捐赠的「商船载宝」浮雕,商船桅杆上的旗帜,竟绘着阿拉伯的星月纹,可见泉州的包容,早就在这庙的一砖一瓦里。
庙前的空地上,早摆开了尾牙的摊子。蟳埔女阿玉支着竹桌,竹匾里码着雪白雪白的润饼皮,旁边的煤炉上,铁锅正炒着胡萝卜丝,油香混着虾米的鲜,在冷空气中织成张温暖的网。「妹仔来学包润饼?今日尾牙,包了润饼,一年的福气都能裹进去。」阿玉的鬓角别着朵含笑花,和蟳埔村的簪花不同,关岳庙前的妇人多爱插朵素净的小花,说是「敬神要庄敬,却也不缺日子的甜」。
李可佳凑近竹桌,指尖触到润饼皮的边缘——薄如蝉翼的面皮透着微光,放在掌心轻轻一呵,竟能看见掌纹在皮下游走。阿玉说这饼皮要「三揉三醒」,面和得要像渔家女的手,软而不黏,摊在烧热的鏊子上,手腕一抖,便是张圆溜溜的皮。她忽然想起泉州的别称「刺桐」,这润饼皮不就像刺桐花的花瓣么,看似纤薄,却能裹住万千滋味,正如泉州城,历经千年风浪,却把波斯的香料、南洋的物产、中原的手艺,都揉进了市井的烟火里。
二、庙内香火与包容之韵
跟着阿玉进庙上香时,晨雾已散了大半。关岳庙的主殿里,关羽的青龙偃月刀镀着金光,岳飞的「还我河山」匾额悬在梁上,香客们有的祈求出海平安,有的祈愿生意顺遂,殿角的签筒被摸得发亮,旁边的解签先生戴着老花镜,用闽南语轻声念着签文,偶尔夹杂两句普通话——这便是泉州的妙处,传统与现代、方言与官话,在香火缭绕中,竟融得这般自然。
李可佳跪在蒲团上,看香灰落在香炉里,聚成小小的堆。庙祝说,关岳庙的香火曾随泉州商船漂洋过海,如今台湾的关庙、岳庙,多与这里同源。她忽然想起殿前的「五营神将」浮雕,除了传统的道教神只,竟还有戴着斗笠的「番仔神」——那是宋元时随商船而来的波斯、阿拉伯人,在泉州落地生根,连信仰都成了这座城的一部分。就像润饼皮能裹住南北食材,关岳庙的香火,也容得下五湖四海的心愿。
出庙时,阳光已铺满月台。几个穿着校服的中学生正围着庙前的古戏台拍照,校服上的校徽是朵刺桐花,和润饼皮上的麦香一起,在风里轻轻摇晃。李可佳摸了摸领口的双鱼佩,蚝壳嵌的鱼眼闪了闪——千年前,阿拉伯商人带着香料从刺桐港上岸,如今他们的后裔或许正坐在庙前包润饼,把祖辈的故事,都包进了这张薄薄的饼皮里。
三、润饼制作的烟火与哲思
本章未完,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