用户22250113提示您:看后求收藏(第229章 蟳埔村·簪花与海鲜的「渔村浪漫·十一月初二」,美食与远方:小夫妻的全国漫游记,用户22250113,废文网),接着再看更方便。

请关闭浏览器的阅读/畅读/小说模式并且关闭广告屏蔽过滤功能,避免出现内容无法显示或者段落错乱。

回到渔村时,日头已爬至中天。阿芳家的院子里,蚝壳砌的灶台正烧着旺火,锅里的海水咕嘟咕嘟冒着泡。李可佳蹲在井边洗手,看紫黑色的墨汁从指缝里流下来,滴在青石板上,竟晕开了小小的花——像极了她髻上的康乃馨,只是颜色更深些。

「白灼小管要趁热,水开后下管,数到十就捞。」阿芳把洗干净的小管倒进竹筛,透明的身子在阳光下晃了晃,触须上的小吸盘还在轻轻开合。李可佳凑近了看,发现每只小管的眼睛都亮晶晶的,像嵌着两颗黑珍珠,「它们刚离开水时,还能看见海的颜色呢。」阿芳忽然说,手里的竹筛往沸水里一倾,小管在水里翻了个身,透明的肉身立刻变成淡淡的粉白,卷成小小的问号。

调制芥末酱的陶罐放在矮桌上,罐口贴着张红纸条,写着「阿公的秘方」。李可佳用木勺挖了勺本地芥末,混着生抽和几滴柠檬汁,调成稀稀的酱汁——芥末的辛辣混着柠檬汁的酸,在舌尖炸开时,刚好能衬出小管的鲜甜。骆梓淇举着相机蹲在灶台边,镜头里的李可佳正举着一只小管对着阳光:半透明的肉身里,细密的纹理清晰可见,阳光穿过小管,在她掌心投下淡金色的影,像握着一片凝固的海浪。

四、午后蚝壳厝的光影与余韵

午后的蟳埔村浸在慵懒的阳光里。李可佳坐在阿芳家的蚝壳厝二楼,看楼下的晒谷场里,蟳埔女们正把刚捕的小管串在竹帘上晾晒。她们的簪花在阳光下艳得发亮,蓝花衬衫的衣角被风吹起,露出腰间系着的花布围裙——那是用出海时的旧帆布改的,针脚里缝着渔村的故事。

远处的蚵壳墙上映着晃动的树影,李可佳忽然想起村里的传说:南宋时阿拉伯商人蒲寿庚的船队曾在蟳埔停泊,船员们把吃剩的蚝壳堆在岸边,村民们便用这些蚝壳砌了房子,冬暖夏凉,竟成了泉州独一无二的「蚵壳厝」。指尖还留着小管的滑腻,髻上的簪花送来淡淡香气,她忽然明白为什么蟳埔女总说「头上簪花,手里握鲜」——这是渔村人与海的约定,用最美的花妆点日子,用最鲜的海味招待时光,就像蚝壳厝墙上的蚝壳,历经风雨却依然坚固,就像手里的小管,哪怕离了海水,也要在舌尖上,留下海的鲜活与温柔。

离开时,阿芳往李可佳的帆布包里塞了把晒干的茉莉花,「带回去泡茶,和你们城里的不一样。」渔船的马达声再次响起,蟳埔女们的歌声从海边飘来,混着咸咸的海风,和着髻上簪花的颤动,在蚝壳厝的巷弄里绕了个圈,又飘向了远方。李可佳回头时,看见村口的老榕树下,又有几个姑娘正坐在石凳上戴花,她们的笑声惊飞了树上的麻雀,扑棱棱的翅膀带落几片花瓣,掉在青石板上,像给渔村的午后,添了笔灵动的胭脂色。

暮色渐起时,李可佳摸着包里的茉莉花,指尖还残留着芥末酱的辛辣。蟳埔村的簪花、小管的鲜甜、蚝壳厝的斑驳,此刻都在记忆里渐渐清晰——原来渔村的浪漫,从来不是惊天动地的故事,而是簪花时的细语、捕小管时的颠簸、白灼时的烟火,还有那片永远在阳光下闪光的蚝壳墙,把海的馈赠、时光的温柔,都酿成了日子里,最鲜活的密码。

本章未完,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

其他类型小说相关阅读More+

两个男人和一个女人怎么相处

七个隆东锵

女性3对1:两个人一次性体检

半了散人

高考前给孩子献身好吗

怪力少年

妈妈让我戴上避孕套 英文

交出思想

为什么男人都喜欢插嘴

辣千秋

故事会(乱篇)

血佛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