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狼峰的古尊人提示您:看后求收藏(第124章 风落草间的刻痕,天娇:铁木真崛起与大元帝国前传,天狼峰的古尊人,废文网),接着再看更方便。

请关闭浏览器的阅读/畅读/小说模式并且关闭广告屏蔽过滤功能,避免出现内容无法显示或者段落错乱。

“喀拉哈提,你看这团云像不像去年走失的那只白头公羊?”

扎克拜妈妈蹲在毡房门口捻羊毛,针尖挑开毛团里的草屑,忽然抬手指向天边。云絮正从阿尔泰山的雪顶滑下来,边缘被风啃得毛糙,像公羊甩动时炸开的鬃毛。坐在她对面的少年喀拉哈提正给马具上油,闻言顺着她的手望去,油脂在皮革上晕开的痕迹突然凝住——云影落进他瞳孔时,山坳里的风恰好卷起一团沙砾,打在毡房的木架上簌簌作响。

“更像铁木真的战马。”他低声说,指尖蹭过马鞍上雕刻的缠枝纹,“阿塔讲过,他的马踏过云层时,云就会漏下金箔。”

扎克拜妈妈的针停在半空,羊毛线在风里晃出细弧。她没接话,只是把手里的毛团往膝头按了按,指腹摩挲着毛根处沾染的草汁痕迹。远处的羊群正漫过缓坡,像被风吹散的棉絮,而更远处的戈壁滩上,有个模糊的人影正骑着摩托车驶来,车后扬起的尘线细得像根断了的缰绳。

喀拉哈提记得阿塔讲铁木真传说的夜晚。煤油灯芯爆出火星时,父亲总爱用马刀鞘敲着毡房立柱:“那时候风都跟着人走,马蹄踏过的地方,草籽落地就发芽。”话音未落,毡房外的野风就会撞得木架哐当响,仿佛真有千军万马从历史深处奔来。可现在他摸了摸身边的老马“豁耳朵”,这畜生正无精打采地啃着干枯的芨芨草,鬃毛里卡着的沙粒比去年多了一倍。

“李娟写过,”他忽然开口,想起前几天在乡邮政所读到的书,“她说每片云都是铁木真的战马,每粒沙子都是他撒下的汗。”

扎克拜妈妈终于抬眼,皱纹里的尘土被阳光照得发亮:“那个写书的丫头,见过真正的风沙吗?”她把捻好的毛线绕成球,动作忽然顿住,“去年冬天雪薄,你阿塔找羊时摔断了腿——铁木真的汗要是能化雪,咱们毡房外的雪窝子咋还冻着枯草?”

风钻进毡房缝隙,卷起地上的羊毛碎屑。喀拉哈提看着母亲指尖磨出的厚茧,忽然想起李娟书中写的“流动的诗”——可现实里,诗是沉在羊毛油脂里的草屑,是马鞍皮革下磨出的血泡,是阿塔瘸着腿赶羊时,落在雪地上的那串歪斜脚印。

远处的摩托车声越来越近,骑车的是乡文化站的干部,车后座绑着一摞印着蒙汉双语的宣传册。喀拉哈提站起身时,看见宣传册封面上印着航拍的草原,绿意浓得像化不开的颜料,可他知道,那片被镜头圈住的草场,上个月刚死了三胎羊羔。

文化站干部阿力木掀开门帘时,带进一股混合着汽油和尘土的风。他怀里抱着的不仅是宣传册,还有一本塑封的《阿勒泰的角落》,汉文书页间夹着几张蒙文便签。“扎克拜妈妈,喀拉哈提,”他把书递过来,封面印着的李娟照片正对着毡房里的酥油灯,“地区搞‘草原文化解读’项目,说要把这些书里写的故事,跟咱们的生活对照着讲。”

扎克拜妈妈接过书,指尖在“李娟”两个字上滑过,像摸陌生的马鞍雕花。喀拉哈提凑过去,看见书中某页被画了波浪线:“游牧生活不是抽象的浪漫,是羊粪堆里的实在日子。”他忽然想起昨天帮母亲晒奶疙瘩,奶浆滴在毡房地上,引来成群的蚂蚁,那场景跟书里写的“金色的浆汁”完全不同——现实里的奶疙瘩带着羊膻味,晒干后硬得能磕掉牙。

“阿力木哥,”喀拉哈提指着书中那段铁木真的比喻,“她写这些的时候,是不是没见过牧民半夜接羔?手冻得握不住剪刀,小羊羔在雪地里喊得像哭。”

阿力木蹲下来,从包里掏出平板电脑,屏幕上跳出李娟在草原的采访视频。画面里的女作家戴着宽檐帽,站在羊群前微笑,身后的草场绿得晃眼。“她说这是‘文学的再诠释’,”阿力木划着屏幕解释,“把老传说变成新句子,就像你们把旧马鞍改成摩托座垫——形式变了,筋骨还在。”

扎克拜妈妈突然把书合上,毛线球滚落在地。“我阿爷说过,铁木真的马鞭子能抽开乌云,”她的声音被风揉得发哑,“可去年那场黑沙暴来的时候,我们躲在毡房里,听着沙子打在铁皮屋顶上,像千军万马在踩棺材板。李娟写的云是战马,可我们的云,有时候是催命的鬼。”

阿力木没接话,只是点开平板电脑里的另一个文件。那是段牧民口述史录音,说话的是喀拉哈提的阿塔:“六十年前,草能没过马背,羊群走到河边喝水,能把河水搅成奶白色。现在呢?羊啃完草皮,连草根都刨出来嚼……”录音背景里有羊叫和风声,喀拉哈提听出那是去年大旱时,父亲在草场边缘录的音。

“李娟写的是‘流动的诗’,”阿力木把平板递给喀拉哈提,“可你们阿塔录的,是正在流走的生活。项目组想把这些拼起来——老传说怎么在今天活下去,就像你们家那匹‘豁耳朵’,年轻时能跑百里,现在得跟着摩托车吃草。”

风从门缝里挤进来,吹得酥油灯芯忽明忽暗。喀拉哈提盯着平板电脑上的文字,李娟笔下的“战马云”和父亲录音里的“黑沙暴”在他脑子里撞在一起。他想起上个月去县中学,语文课本里有篇写草原的课文,配图是油画般的金色草甸,可他同桌的牧民儿子说,他家的草场去年被开矿车碾出了大裂缝,像被刀割开的羊皮袄。

“阿力木哥,”他忽然问,“书里写铁木真的汗变成沙子,那现在沙子越来越多,是不是说……”

话音未落,扎克拜妈妈猛地站起身,把羊毛团塞进阿力木怀里:“你们城里人爱琢磨字儿,我们牧民只看草长多高。”她走到毡房门口,掀起门帘时,阳光把她的影子投在地上,像块被风吹旧的毡子,“喀拉哈提,去看看羊,别让它们啃到去年的枯草根。”

阿力木走后,喀拉哈提揣着那本《阿勒泰的角落》出了毡房。“豁耳朵”正站在芨芨草丛里甩尾巴,苍蝇围着它腿上的伤疤打转。他翻身上马,书本在马鞍袋里硌着肋骨,李娟描写的“诗意游牧”和眼前这匹瘸腿老马的喘息声,像两股拧不到一起的毛绳。

他骑着马往冬牧场走,那里有阿塔小时候放牧的地方。路过一片沙丘时,马突然停步,前蹄刨着沙地里露出的半截木头。喀拉哈提下马扒开沙子,发现是根腐朽的马桩,桩身上刻着模糊的纹路,像某种古老的符号。他想起阿塔说过,铁木真时代的牧民会在马桩上刻战纹,祈求水草丰美。

“李娟没写过这个吧?”他对着风喃喃自语,指尖划过木头上的刻痕,沙粒顺着纹路往下掉,像极了书中写的“铁木真的汗”。可现实里,这汗早已风干成沙,埋在荒草下无人问津。他拿出手机给阿力木拍照,屏幕上的木刻纹路和书中那句“每粒沙子都是汗”重叠在一起,突然显得有些苍白。

再往前走,遇见邻毡的哈德尔大叔在修羊圈。老人用的是传统的红柳枝篱笆,可篱笆外堆着废弃的铁丝网,上面还缠着去年黑沙暴留下的塑料袋。“喀拉哈提,”哈德尔大叔直起腰,捶着背说,“听说有人把咱们的日子写成诗了?我那在乌鲁木齐打工的儿子说,城里人爱买这种书,说看了能想起‘故乡’。”

本章未完,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

历史军事小说相关阅读More+

觉醒无敌系统,却低调到让人发疯

小皇龙

星铁:加入聊天群,被三月七膜拜

小肥宝

修罗混沌经

涅盘毛

全民船娘:我的船娘全是BUG级!

燕雀蜂蝶

赘婿重生十年前,拿回一切

宜露盛桦

韩娱:老婆彩英,暗爽!

天下无一的项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