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津眼提示您:看后求收藏(第1章 意外的“邂逅”,镜头下的他,德云小趣事,天津眼,废文网),接着再看更方便。
请关闭浏览器的阅读/畅读/小说模式并且关闭广告屏蔽过滤功能,避免出现内容无法显示或者段落错乱。
没过多久,尚九熙和何九华回来了。尚九熙脸上带着一丝疲惫,但眼神依旧明亮。
“让你久等了,”他对我说,“刚才讨论得有点久。”
“没关系,”我连忙摆手,“那我们继续?”
“嗯,”尚九熙坐回座位,“刚才说到哪儿了?”
我们继续刚才的话题,聊到他对传统相声和现代戏剧结合的看法,聊到他希望通过这次演出传递给观众的东西。他的想法很新颖,也很有深度,让我对他的认识又加深了一层。
采访接近尾声,我按照惯例,问了一个比较轻松的问题:“尚老师,除了相声和这次的跨界演出,平时私下里有什么爱好吗?”
尚九熙想了想,笑了:“爱好啊……画画算一个吧,没事的时候喜欢瞎画。还有就是看看电影,听听音乐,跟朋友聊聊天。”
“画画?”我有些惊讶,这个爱好倒是不太常见,“我听说过您好像很喜欢艺术相关的东西。”
“嗯,算是一种兴趣吧,”他眼里闪过一丝光亮,“觉得画画的时候,能静下心来,把脑子里乱七八糟的想法落下来,挺有意思的。”
“真好,”我由衷地说,“能有一个这样的爱好,很幸福。”
他看着我,笑了笑,没再说什么。
采访结束,我收拾好东西,向他和秦霄贤、何九华道谢。
“林记者,辛苦了,”尚九熙站起身,“如果还有什么需要补充的,可以随时联系我。”他递给我一张名片,上面有他的联系方式。
“好的,谢谢你,九熙哥,”我接过名片,指尖触碰到他的指尖,又是一阵微麻的感觉,“也祝你们这次演出顺利。”
“借你吉言,”他笑起来,眼睛弯成了好看的月牙,“慢走。”
秦霄贤也挥了挥手:“林记者,下次再来玩啊!”
何九华则是笑着点点头:“再见。”
我走出后台,阳光依旧明媚。刚才在后台的那一个多小时,仿佛像一场不真实的梦。那个在镜头前、在舞台上闪耀的尚九熙,原来私下里是这样温和、认真,又带着点大男孩气的人。而秦霄贤的活泼,何九华的风趣,也让我对德云社的师兄弟情谊有了更直观的感受。
回到报社,我开始整理采访录音和笔记。脑海里时不时会浮现出尚九熙低头看剧本的样子,他回答问题时专注的眼神,以及他笑起来时弯弯的眼睛。
这篇采访写得很顺利,因为采访对象足够有料,也因为我确实投入了感情。文章发表后,反响不错,尤其是尚九熙对跨界演出的独到见解和他个人的艺术追求,得到了不少读者的认可。
我以为,这次采访不过是我职业生涯中一次普通的工作经历,与尚九熙的交集,也仅限于此。毕竟,他是舞台上的明星,而我只是一个普通的记者。
然而,我没有想到的是,命运的齿轮,往往会在你意想不到的时候,悄然转动。
几天后的一个傍晚,我接到了一个陌生的电话。
“喂,您好,请问是林晚记者吗?”电话那头传来一个熟悉的声音。
我愣了一下,随即反应过来:“……是我,请问您是?”
“我是尚九熙,”电话里的声音带着一丝笑意,“还记得吗?上次在广德楼采访我的。”
我的心猛地一跳,握着手机的手都有些收紧:“……记得,九熙哥,您好。请问有什么事吗?”
“是这样的,”尚九熙的声音听起来很自然,“我们那个跨界剧的宣传,后续可能还需要一些媒体配合。我看了你写的那篇报道,写得很好,很用心。所以……想问问你有没有兴趣,跟进一下我们排练和演出的后续,做一个系列报道?当然,这需要你们报社的同意,我只是先问问你的意向。”
跟进报道?系列报道?
我简直不敢相信自己的耳朵。这意味着,我将有更多的机会,近距离接触他们,接触他。
“我……我需要跟我们主编申请一下,”我努力让自己的声音保持平静,“不过我个人是非常感兴趣的,九熙哥。”
“那太好了,”尚九熙听起来似乎也很高兴,“你跟你们主编沟通一下,如果可以的话,我们这边的宣传负责人会跟你们对接具体事宜。我的电话你有,有什么问题可以随时找我。”
“好的,好的,谢谢你,九熙哥!”我激动得差点语无伦次。
挂了电话,我在原地愣了好几分钟,才终于消化了这个突如其来的消息。
这算什么?是工作的延续,还是……一种意外的缘分?
不管是什么,我知道,我和他之间的故事,似乎才刚刚开始。而这熙攘的人海中,那次镜头下的相遇,不过是一个惊鸿一瞥的开端,后面等待着我的,将会是怎样一番景象?我充满了期待,也隐隐有一丝不安。
本章未完,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