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津眼提示您:看后求收藏(第2章 排练厅的烟火,意外的靠近,德云小趣事,天津眼,废文网),接着再看更方便。
请关闭浏览器的阅读/畅读/小说模式并且关闭广告屏蔽过滤功能,避免出现内容无法显示或者段落错乱。
接到尚九熙电话后的那个晚上,我几乎是在一种半梦半醒的兴奋中度过的。反复确认了几遍手机里的通话记录,又把他给的那张名片拿在手里摩挲了许久,才终于敢相信,那个看似遥远的舞台身影,真的向我抛来了再次交集的橄榄枝。
第二天一早,我几乎是踩着点冲进主编办公室的。当我语带激动地阐述了尚九熙的提议以及这个系列报道可能带来的关注度时,见惯了大风大浪的主编只是推了推眼镜,淡淡地说了句:“尚九熙?那个会画画的相声演员?行啊,你想去就去吧,注意把握尺度,别光顾着看帅哥,稿子得写出深度来。”
主编的爽快让我喜出望外,连声道谢后,几乎是蹦跳着跑出了办公室。当天下午,我就接到了德云社宣传负责人的电话,沟通好了跟进报道的具体事宜——从即日起,我可以在不打扰排练的前提下,自由出入他们的排练厅,记录下这部跨界剧从排练到正式演出的全过程。
第一次以“跟组记者”的身份走进德云社专用的排练厅时,我心里充满了好奇与忐忑。那是一个宽敞明亮的空间,地板擦得锃亮,墙上贴着几张演出海报和一些激励的标语。空气中没有后台的化妆品味,取而代之的是汗水、粉笔灰和淡淡的茶香混合的味道,充满了真实的“烟火气”。
此时正值下午,排练厅里已经热闹起来。尚九熙穿着宽松的练功服,正和一位我不认识的年轻女演员对戏。他手里拿着剧本,眉头微蹙,眼神专注,时不时会停下来和女演员讨论几句,或者自己比划着某个动作,嘴里念念有词。
何九华坐在旁边的椅子上,手里拿着一个保温杯,一边喝着茶,一边看着他们排练,时不时会插上一两句,提出一些建议。秦霄贤则懒洋洋地靠在墙上,手里转着一个悠悠球,眼睛却瞟向另一边——那里,张九龄和王九龙正凑在一起,拿着快板“哒哒哒”地练着一段绕口令,时不时因为某个失误而互相嘲笑对方,引来一阵哄笑。
“林记者,你来了。”宣传负责人小王看到我,笑着走了过来,“跟我来,我给你介绍一下。”
我的到来,让排练厅里的目光短暂地聚集了一下。尚九熙对我点了点头,示意我先坐下,然后又投入到了排练中。秦霄贤冲我挤了挤眼睛,做了个“欢迎”的口型。张九龄和王九龙也停下了练习,好奇地打量着我。
“各位老师好,我是《文娱先锋》的记者林晚,接下来会跟进咱们剧目的排练报道,”我有些拘谨地做了自我介绍,“以后可能会经常打扰大家。”
“哎,别这么客气,”张九龄性格开朗,率先笑着说,“叫我九龄就行,这位是我搭档王九龙,大楠。”
王九龙也大大方方地冲我点了点头:“你好。”
“九熙哥他们排练的时候挺‘疯’的,你可别被吓到啊。”张九龄半开玩笑地说。
我笑了笑:“不会的,我会尽量不打扰大家。”
小王给我在排练厅角落安排了一个位置,那里有一张小桌子和一把椅子,正好可以清楚地看到整个排练厅的情况,又不会影响到他们。
我放下背包,拿出相机和笔记本,开始观察记录。
排练厅里的时光,是鲜活而充满张力的。
尚九熙在排练中的状态,和采访时又有不同。如果说采访时的他是温和而有条理的,那么排练中的他,则完全沉浸在了角色里。他时而幽默风趣,用夸张的动作和表情演绎着角色的喜剧部分;时而又深沉忧郁,眼神里充满了故事感,将角色内心的挣扎表现得淋漓尽致。
我看着他一遍又一遍地重复着某个动作,一遍又一遍地调整着语气和表情,汗水浸湿了他的额发,顺着脸颊滑落,他却仿佛浑然不觉。那种对表演的极致追求和专注,让我深受触动。
休息的时候,他会走到我这边来,拿起我放在桌上的矿泉水喝一口,顺便问我:“林记者,刚才排的那段,你看着怎么样?有没有什么觉得不对劲的地方?”
我有些受宠若惊,连忙翻看着笔记:“我觉得……您刚才那个情绪转变特别自然,从开心到失落,过渡得很好。就是最后那个眼神,好像还可以再‘狠’一点?当然,我可能不太懂,只是个人感觉……”
我有些忐忑地说出自己的看法,生怕班门弄斧。
没想到尚九熙却认真地听着,还点了点头:“你说得有道理,那个地方确实是个关键点,我刚才可能还是有点收着了。谢谢你的提醒。”
他的态度诚恳,没有一丝大牌的架子,让我顿时放松了不少。我们会就着剧本上的某个细节,或者他表演中的某个处理,简单地聊上几句。我发现,他很愿意听取不同的意见,哪怕是我这个“门外汉”的看法,他也会仔细思考。
何九华有时也会凑过来,调侃道:“哟,九熙哥,这就开始向记者老师请教了?是不是想在人家面前表现表现啊?”
尚九熙会瞪他一眼:“去去去,一边待着去,别瞎捣乱。”
秦霄贤则会从旁边冒出来,手里拿着零食:“林记者,吃不吃?九熙哥刚买的,可好吃了。”
一来二去,我和他们几个的关系也渐渐熟络起来。我不再是那个拘谨的记者,而像是融入了这个大家庭的一份子。
排练并非一帆风顺。这部跨界剧融合了太多元素,剧本本身也比较复杂,排练过程中常常会遇到各种问题。
有一次,排练一段需要尚九熙和另一位男演员激烈争吵的戏,两人反复排了好几遍,都找不到那种“火花四溅”的感觉。导演在一旁眉头紧锁,不停地喊“停”,提出各种要求,但效果始终不理想。
尚九熙显得有些焦躁,额头上的青筋都隐隐冒了出来。他走到一边,拿起毛巾擦着脸,大口地喝着水,眼神里带着一丝疲惫和挫败。
“怎么了这是?卡这儿了?”王九龙大大咧咧地走过去,拍了拍尚九熙的肩膀,“刚才那劲儿挺足的啊,怎么导演还不满意?”
张九龄也跟了过来:“就是,我看着都觉得挺到位了,是不是导演要求太高了?”
何九华没有说话,只是递给尚九熙一支烟(排练厅外),低声说:“别急,慢慢捋,你俩刚才那状态,是吵起来了,但没吵到‘点子’上,感觉像是为了吵而吵,没戳到痛处。”
尚九熙点上烟,深吸了一口,眉头依旧紧锁:“我知道,可是……怎么才能戳到那个‘痛处’呢?剧本里写的是因为理念不合,但感觉还是有点空。”
他们几个人围在一起,低声讨论着。秦霄贤也凑过去,时不时插句嘴,虽然有时候不着调,但偶尔也能冒出个“歪点子”。
我坐在角落里,看着他们。夕阳的光线透过窗户,洒在他们身上,勾勒出温暖的轮廓。这一刻,他们不是舞台上光芒万丈的演员,只是一群为了同一个目标而努力、互相扶持的兄弟。这种真挚的情谊,让我心里暖暖的。
也许是看出了我的目光,尚九熙抬起头,朝我这边看了一眼。他的眼神里带着一丝求助,或者说,是一种下意识的寻找。
我犹豫了一下,放下笔,站起身,走到他们旁边,小声说:“不好意思,打扰一下,我能说句话吗?”
几个人都看向我。
我鼓起勇气,说:“刚才那段戏,我觉得……也许问题不在于‘理念不合’这个大帽子,而在于具体的‘点’。比如,他们争吵的核心,是不是可以聚焦到一个更具体的事情上?比如,是为了某一个观众的感受,还是为了某一个传统技艺的传承方式?这样吵起来,是不是更容易有真实感,也更能戳到痛处?”
我说完,心里有些打鼓,生怕自己说得不对。
没想到,尚九熙的眼睛却亮了一下。他猛地一拍手:“对啊!林晚,你说得太对了!我就说刚才感觉哪儿不对劲,就是太‘空’了!把争吵的点具体化,落到一个实实在在的事情上,情绪才能有落脚点!”
何九华也点头:“嗯,这个思路好。比如,就设定成他们为了一个老观众的批评而争吵,一个觉得应该坚持自己的风格,一个觉得应该照顾观众的感受,这样冲突就具体了。”
张九龄也补充道:“对,这样一来,争吵就有了‘根’,不是为了吵而吵,而是真的因为在乎,因为有分歧。”
他们立刻围绕着这个新的思路讨论起来,越说越兴奋,刚才的挫败感一扫而空。尚九熙更是拉着那个男演员,重新开始对戏。
本章未完,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