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2章 王座之前,乱世终局
小皇龙提示您:看后求收藏(第22章 王座之前,乱世终局,从边陲小将到帝国战神,小皇龙,废文网),接着再看更方便。
请关闭浏览器的阅读/畅读/小说模式并且关闭广告屏蔽过滤功能,避免出现内容无法显示或者段落错乱。
赵信站在浮城“飞鸿号”的甲板上,远眺北方。伊文轻声问道:“将军,接下来你打算做什么?”赵信缓缓开口:“我要做的,不只是推翻一个王朝。”他转身面对诸将与谋士:
“我要建立一个新的国家。”
“一个不属于旧贵族、不属于满洲、不属于任何一家一姓的国家。”
“而是属于所有人的国家。”
帐中众人震惊。李过低声说道:“可是……谁来治理?”赵信目光坚定:“我们。”
【建国筹备:三府六院制】
赵信召集各路义军首领、谋士、工程专家,在蒲州召开“黄河会议”。他提出一项前所未有的制度构想:
【三府六院】体系
军事府(由伊文统领):
统一指挥全国军队;
建立军校,培养新一代军官;
推行兵役制度,保障兵源稳定。
政务府(由荀彧型谋士团队负责):
设立六院,分管财政、司法、教育、民政、外交、监察;
废除苛捐杂税,推行土地均分政策;
建立驿站系统,确保政令畅通。
科技府(由诸葛亮型工程兵主导):
研发火器、水利、交通、造船等技术;
恢复被战火摧毁的城镇基础设施;
建立学校,培养工匠与学者。
赵信宣布:
“从今日起,我们不再是叛军。”
“我们是新国家的奠基者。”
【天下归心:各地响应】
随着赵信新政的传播,各地迅速响应:
山西、陕西、河南等地官员纷纷归顺;
江南士绅秘密派人前来表示支持;
大西军孙可望、李定国正式承认赵信为盟主;
就连郑成功也遣使送来一封密信:
“将军若能成大事,我愿奉表称臣。”
“但请勿忘初心。”
赵信看完信,久久未语。他对伊文说:“他们不是怕我。”
“他们是相信我。”
【最终决战:攻入北京】
尽管清廷已显颓势,赵信仍决定亲自率军北伐。他亲统二十万大军,兵分三路:
1.
东路军:贺锦率甘宁型骑兵,直扑天津,切断清军海上退路。
2.
西路军:李过率曹仁型重步兵,自太原北上,牵制清军主力。
3.
中路军:赵信亲率周瑜型水军与特种部队,沿运河北上,直取北京。
战事推进神速:
清军守将纷纷投降;
蒙古骑兵主动撤离;
多铎在居庸关战败后自刎;
阿济格带残部逃亡辽东。
仅三个月,赵信大军兵临北京城下。
【北京陷落:旧时代的终结】
多尔衮登城遥望,只见赵信军旌旗如云,士气高昂。他喃喃自语:“这不是一个人的胜利……”
“这是整个天下的选择。”
他最终没有选择死战到底,而是下令开城投降。赵信进城之时,百姓夹道欢迎。他在紫禁城前站定,望着那座象征着千年皇权的宫殿。他没有走进去。而是转身对全军将士说道:
“这座宫,不属于任何人。”
“真正的宫殿,是我们脚下这片土地。”
【尾声:新时代的黎明】
数日后,赵信在蒲州举行“建国大典”,宣布成立:
“华夏共和国”。
他拒绝称帝,自称“总执政”,并颁布首部宪法:
废除君主制,实行议会制;
设立地方自治机构;
鼓励工商业发展;
恢复儒学与科技并重的教育体系。
伊文看着这一切,轻声问:“将军,你还记得当初为何而战吗?”赵信微笑:“记得。”
“是为了让每一个人都能活得好一点。”
而在遥远的西方,欧洲列强也开始关注这个东方新兴的国度。一位葡萄牙传教士在日记中写道:
“赵信……不是一个皇帝。”
“他是一个时代的开端。”
【终章结语】
这不是一场普通的战争。
这是一场关于信仰、自由与未来的较量。
赵信,从一名普通流民,成长为一代王者。
他没有靠血统,也没有靠暴力统治。
他靠的是信念、智慧与对人民的承诺。
本章未完,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