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60章 大元立国
天狼峰的古尊人提示您:看后求收藏(第60章 大元立国,天娇:铁木真崛起与大元帝国前传,天狼峰的古尊人,废文网),接着再看更方便。
请关闭浏览器的阅读/畅读/小说模式并且关闭广告屏蔽过滤功能,避免出现内容无法显示或者段落错乱。
“断他们的生路,是为了救天下百姓的活路!”忽必烈猛地将文书拍在案上,烛火被震得剧烈摇曳,“朕还记得南征时所见,河南之地十室九空,百姓易子而食。若不恢复农耕,谈何长治久安?”他站起身,在殿内来回踱步,眼神坚定,“当年太祖皇帝横扫欧亚,靠的是弯刀与弓箭;但要治理这片比蒙古草原大百倍的土地,必须用汉人的学问、汉人的制度。”
次日,改革诏令如同惊雷,响彻大都城。设立“司农司”,专管劝课农桑;推行“农桑辑要”,鼓励垦荒;废除“投下制”中严苛的人身依附条款。诏令所到之处,议论纷纷。茶馆里的说书人敲着醒木,绘声绘色地讲着:“列位看官,这大元朝怕是要变天了!”城郊,几个蒙古骑兵望着被改作农田的草场,满脸愁容,不住叹息:“祖宗的规矩,怕是守不住了。”
保守派的反抗比预想中更加激烈。三个月后,漠北的海都联合西北宗王,以“维护蒙古旧俗”为名,悍然举兵叛乱。消息传来时,忽必烈正在观看汉臣编排的《贞观政要》杂剧。他怒不可遏,猛地将手中的茶盏摔在地上,青瓷碎片四溅:“这些人,难道忘了是谁让他们在中原站稳脚跟?”
平叛战争持续了整整两年,战线绵延数百里。伯颜率领的蒙汉联军与叛军在阿尔泰山下对峙,战况胶着。这期间,忽必烈一面调兵遣将,一面雷厉风行地推进汉化改革。他下诏将孔子追封为“大成至圣文宣王”,在各路府州县设立儒学提举司;又命郭守敬主持修订历法,新历《授时历》的精确程度远超历代。这些举措,既稳住了汉人士大夫的心,也彻底激怒了蒙古贵族。
1274年春,伯颜的捷报终于传来。忽必烈在上都避暑,望着远处广袤的金莲川草原,感慨万千:“当年我们在此地商议立国大计,恍如昨日。如今叛乱虽平,但朕知道,真正的战争才刚开始。”刘秉忠微微点头,目光深邃:“陛下圣明。蒙汉融合之路,本就是荆棘丛生。但只要方向不错,终能见到光明。”
这一年,忽必烈做出了一个影响深远的决定:将吐蕃纳入宣政院管辖,设“帝师”总领全国佛教事务。八思巴喇嘛亲自来到大都,为忽必烈授予灌顶。庄严的法号声中,藏传佛教的金顶与汉地的飞檐翘角相映成趣,彰显着这个新生帝国海纳百川的气度。
然而,表面的繁荣之下,暗潮汹涌。色目官员与汉臣之间的权力争斗愈演愈烈,阿合马推行的“括田法”引发江南士绅的强烈反抗;蒙古贵族虽不敢公然反对汉化,却在私下牢牢把持着大量特权。经济上,纸币“中统钞”因过度发行开始贬值,江南物价飞涨的消息不断传来。
1276年,元军兵临临安城下。南宋谢太皇太后带着幼帝出降的消息传来,忽必烈却没有想象中的喜悦。他站在大明殿的露台上,望着漫天星斗,喃喃自语:“天下虽定,忧患方始。”这个庞大的帝国,就像一艘在惊涛骇浪中航行的巨舰,前方等待它的,是更加复杂的局面与未知的挑战。
大元立国,不仅是国号与都城的改变,更是两种文明激烈碰撞与艰难融合的开端。忽必烈以雷霆万钧之势推动变革,试图建立一个超越民族界限的统一帝国。但历史的车轮滚滚向前,这些改革在带来新气象的同时,也埋下了帝国兴衰的伏笔。当蒙古铁骑的锋芒逐渐黯淡,当草原文化与中原文明的矛盾日益尖锐,这个横跨欧亚的超级帝国,终将在重重矛盾与挣扎中,走向属于它的宿命。
本章未完,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