快乐斋主人提示您:看后求收藏(第36章 如梦令?元宵,快乐斋诗词鉴赏,快乐斋主人,废文网),接着再看更方便。
请关闭浏览器的阅读/畅读/小说模式并且关闭广告屏蔽过滤功能,避免出现内容无法显示或者段落错乱。
如梦令?元宵
又是元宵时候。火树银花如昼。
锣鼓醉无眠,处处谜灯彩袖。
约友。约友。今夜狂欢别走。
这首《如梦令·元宵》以精炼的语言和鲜明的意象,生动地描绘了元宵佳节的热闹场景和欢愉气氛。以下从意境和韵律两方面进行详细赏析:
**一、 意境赏析:流光溢彩,人声鼎沸的佳节狂欢**
1. **开篇点题,时空定格:** “又是元宵时候” 一句开门见山,点明主题(元宵节)和时间节点(“时候”,即时节)。“又”字透露出一种熟悉感和期待感,暗示这是年复一年的盛事,奠定了欢乐的基调。
2. **视觉盛宴,璀璨夺目:** “火树银花如昼” 是千古名句的化用(源自唐·苏味道《正月十五夜》“火树银花合”),却用得恰到好处。
* **“火树银花”:** 用比喻和夸张手法,描绘元宵节夜晚璀璨的灯火。树上悬挂的彩灯如同燃烧的火焰树,燃放的烟花则如绽放的银色花朵。色彩(火红、银白)和形态(树、花)的意象组合极具画面感。
* **“如昼”:** 进一步强调灯火的辉煌程度,照亮夜空如同白昼,极言其盛况。这不仅是视觉上的明亮,更烘托出节日气氛的热烈。
3. **听觉与氛围,沉浸式狂欢:** “锣鼓醉无眠,处处谜灯彩袖” 两句从听觉和更丰富的视觉角度铺陈,将读者带入现场。
* **“锣鼓醉无眠”:** “锣鼓” 是节庆的典型声音符号,喧天动地,渲染出狂欢的节奏感。“醉”字用得极妙:
* 既可指人们陶醉在节日的欢乐气氛中。
* 也可指锣鼓声本身充满激情,仿佛也“醉”了。
* 更深一层暗示了人们饮酒助兴,通宵达旦(“无眠”)的欢庆状态。一个“醉”字,融合了听觉、氛围和人的精神状态。
* **“处处谜灯彩袖”:** “处处” 展现了节日的普及性和盛大规模。“谜灯” 点出元宵节猜灯谜的传统习俗,增添了文化气息和智力趣味。“彩袖” 则描绘了盛装出游的人们,尤其是女子色彩斑斓的衣袖,暗示了人流如织、衣香鬓影的热闹场面。此句如同一个广角镜头,捕捉了节日里最富代表性的活动元素和人群动态。
4. **点睛之笔,呼朋引伴的急切与挽留:** “约友。约友。今夜狂欢别走” 是全词情感的高潮和升华。
* **叠句“约友。约友”:** 运用《如梦令》词牌特有的二字叠句形式,模仿了急切呼唤的口吻,仿佛作者在现场连连招呼朋友。这种重复增强了语言的节奏感和情感的迫切感,使读者如闻其声。
* **“今夜狂欢别走”:** 这是最直接的情感抒发。“狂欢” 二字总结前文所有景象(灯火、锣鼓、谜灯、人流),点明节日的核心氛围。“别走” 是口语化的强烈挽留,充满了对这份极致欢乐的珍惜和不舍,希望延长这美好的时光。它拉近了作者与读者、与现场朋友的距离,让词作充满了真挚动人的生活气息和参与感。
**总体意境:** 整首词如同一幅动态的元宵风俗画卷,由远及近,由景及人,由静及动。它成功营造出一个**流光溢彩、人声鼎沸、全民沉浸、通宵达旦的狂欢节日氛围**。既有宏观的灯火盛景(火树银花如昼),又有微观的习俗细节(谜灯彩袖);既有喧闹的环境(锣鼓),又有具体的人物活动(约友)。最终落脚于对欢乐时光的珍视和挽留,情感真挚热烈,富有感染力。传递出人们对美好生活的热爱、对亲友团聚的珍视以及对传统佳节由衷的喜悦之情。
**二、 韵律赏析:短促明快,叠句增趣,契合狂欢主题**
本章未完,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