两寸土提示您:看后求收藏(第15章 冰封的琴弦(上),天山下的麦浪,两寸土,废文网),接着再看更方便。
请关闭浏览器的阅读/畅读/小说模式并且关闭广告屏蔽过滤功能,避免出现内容无法显示或者段落错乱。
第十五章 冰封的琴弦(上)
天山垭口的暴雪,在零下四十二摄氏度的低温中,形成了一种冰晶矩阵。这种冰晶矩阵如同一个巨大的迷宫,将整个垭口都笼罩其中。而在这个迷宫里,越野车的空调喷出的柴油暖风,在车窗上迅速凝成了非晶态固体,仿佛一层透明的冰甲,将车内的人隔绝在一个寒冷的世界之外。
艾山江坐在驾驶座上,手里握着一把英吉沙小刀,正努力地刮擦着挡风玻璃上的冰层。他的动作小心翼翼,生怕一不小心就会把玻璃刮花。然而,当刀刃与冰晶摩擦时,却发出了一种奇特的声音,这种声音低沉而持久,仿佛是从地下深处传来的一般。
马晓梅坐在副驾驶座上,突然注意到了这种声音。她仔细聆听着,发现这声音似乎并不是简单的噪音,而是一种有规律的波动。她的脑海中迅速闪过一个念头:这难道是次声波?
她立刻拿出手机,打开了一个声波检测软件。果然,屏幕上显示出了一条清晰的次声波曲线,而这条曲线的频率,恰好与雪雾中隐隐浮现的驼队轮廓相吻合。
马晓梅惊讶地发现,这驼队的轮廓竟然是一种声全息投影!而投影的核心,正是那头骆驼脖颈上的青铜铃铛。这个铃铛正在发出一种量子定位信号,通过次声波的形式在雪雾中传播。
“录音机在降维……”马晓梅突然说道,她发现《穹库孜巴什》的卡顿处,恰好对应着 7.8hz 的地磁脉动。这个发现让她意识到,这个青铜铃铛所发出的量子定位信号,很可能与地磁脉动有着某种联系。
就在这时,马晓梅怀中的菌丝培养罐突然发出了一阵微弱的光芒。她低头一看,发现罐体接触到她身上的回族棉袄时,棉袄上的苜蓿染料似乎对罐内的耐寒菌群产生了某种影响,使得菌群分泌的荧光素突然增强了。
马晓梅心中一动,她想到了艾山江家中的那些驮具。这些驮具都是用传统的工艺制作而成,上面可能残留着一些转场生物电波。而这些生物电波,恰好被罐内的耐寒菌群所感知,从而引发了荧光素的增强反应。
量子驼铃的时空褶皱里,老驼工的眉须上挂着冰碴,这些冰碴呈现出一种奇特的正十二面体结构,仿佛是大自然的杰作。每一颗冰晶的核心都封存着1958年科考队的声纹数据,这些数据在时间的长河中被冻结,等待着被唤醒。
当骆驼跪入深雪,马晓梅摸到了一些油香馕的碎渣。这些碎渣在她棉袄的温度下渐渐活化,仿佛被赋予了生命。令人惊奇的是,这些碎屑中的耐辐射菌群正在将其中的碳水化合物重新组合,形成了真空管电路图的形状。
“驮鞍里有热瓦普的弦!”艾山江突然喊道。他毫不犹豫地割开了那褪色的牦牛皮鞍褥,露出了内部排列整齐的碳纳米管琴弦。这些琴弦在瞬间发生了共振,发出了清脆的声音,仿佛在诉说着它们的故事。
本章未完,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