两寸土提示您:看后求收藏(第1章 金秋的镰刀,天山下的麦浪,两寸土,废文网),接着再看更方便。
请关闭浏览器的阅读/畅读/小说模式并且关闭广告屏蔽过滤功能,避免出现内容无法显示或者段落错乱。
第一章 金秋的镰刀
第一幕 黑云压城
喀什葛尔的胡杨林在九月的晨雾中苏醒,鎏金般的叶片边缘凝结着露珠,像万千柄悬在空中的波斯弯刀。阿依努尔·买买提的粗布头巾扫过合作社斑驳的白墙,墙皮剥落处露出1998年用维吾尔语书写的标语:\"让棉花像白云铺满戈壁\"——那是父亲当选合作社首任社长时,亲手蘸着石灰水写下的誓言。
八辆黑色路虎揽胜碾过村口晒场的声响,惊飞了正在啄食棉籽的灰斑鸠。车轮碾碎的不只是昨夜新铺的棉桃,还有晒场青石板上用羊血绘制的十二木卡姆乐谱——那是去年古尔邦节,老艺人们用最后的力气留给村庄的礼物。
\"阿社长,每亩补贴比种棉花高三倍。\"吐尔洪家的小儿子纳斯尔丁斜倚着车门,电子烟枪喷出的蓝莓味烟雾缠上合作社门前的葡萄藤。他皮鞋尖踢翻的柳条筐里,去年丰收时剪下的棉铃正在腐烂,渗出褐色的汁液。
阿依努尔攥着合作社账本的手指关节发白,\"负债67万\"的打印体数字正在被她的指甲重新雕刻。那些月牙状的凹痕里,藏着去年冬天父亲临终时的场景:老人干枯的手指死死抠住合作社木匾上的弹孔——那是1997年抵御非法征地的枪战痕迹,木纹里渗着的陈年血渍比任何印章都鲜红。
第二幕 馕坑里的硝烟
马晓梅的馕坑飘出第七炉焦香时,晨雾里已经掺进了沿海商人带来的海腥气。她盯着陈朝阳新装的智能温控屏,跳跃的红色数字像极了去年开春测出的土壤酸碱值——那时候父亲马哈木还能拄着拐杖骂人,现在却只能瘫在轮椅上,用汤瓶敲打这个\"异教徒机器\"。
\"四百三十度!四百三十度!\"老人干瘪的嘴唇喷出唾沫星子,镶银汤瓶在支付台的二维码上砸出蛛网状裂痕,\"祖辈传下的火候是眼睛量的!是手心试的!\"碎裂的屏幕上,马晓梅三天前烤出的完美窝窝馕照片正在闪烁,那是她偷偷用古法烤制时拍的,却被陈朝阳当作智能系统的功劳上传到合作社官网。
隔壁突然传来玻璃爆裂的脆响。马晓梅掀起馕坑的羊毛毡帘,看见阿依努尔正把纳斯尔丁递来的合同摔在青石井栏上。羊皮纸页在晨风中翻飞,某个瞬间她瞥见\"基因改良棉种\"的字样,那些字母扭曲如父亲偏瘫后蜷曲的手指。
第三幕 骰子与裙摆
艾山江·阿不都热依木的物流站弥漫着机油的铁锈味。五台未拆封的植保无人机堆在墙角,包装箱上的\"智慧农业\"标语正在褪色。他摩挲着祖传的和田玉骰子,六面阴刻的维吾尔谚语已被盘出包浆——\"胡杨能活三千年\"那面正对着视频会议镜头。
\"娶我侄女,冷链专线就是你的。\"屏幕那头的吐尔洪啜着英式红茶,背后的檀木博古架上,父亲的铜制量水尺与纳斯尔丁的跑车钥匙摆在一起。艾山江的拇指无意识抚过骰子上的弹孔——那是十年前护棉队与征地队冲突时留下的,和合作社木匾上的弹孔出自同一把土制猎枪。
本章未完,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