两寸土提示您:看后求收藏(第15章 冰封的琴弦(上),天山下的麦浪,两寸土,废文网),接着再看更方便。
请关闭浏览器的阅读/畅读/小说模式并且关闭广告屏蔽过滤功能,避免出现内容无法显示或者段落错乱。
那些缠绕在弦体上的天山马鬃,在量子纠缠的作用下,竟然显现出了买买提老人临终前缺失的轮指技法。原来,要想演奏出这种双弦轮指的技巧,需要使用零下40c的冰晶作为拨片,这是一种极其罕见的演奏方式。
在这冰天雪地之中,菌斑罗盘的拓扑导航显得格外引人注目。古丽巴哈尔腕间的菌斑在暴雪中散发出切伦科夫辐射,那微弱的蓝光如同一道神秘的指引,穿透了厚重的雪层,投射在雪地上,形成了一幅帕米尔高原的星图。
当染血的手指轻轻触碰冰面时,血液中的端粒酶修复因子被瞬间激活,它们如同一群活跃的小精灵,迅速与冰面上的菌丝网络相互作用。然而,令人惊讶的是,荧光路径并没有如预期般指向温泉,而是通向了地壳深部的钍元素衰变区。
原来,真正产生融雪咒语物理基础的地方,并非表面的温泉,而是深藏在地壳之下的钍元素衰变区。那里释放出的热能,才是融雪的关键所在。
就在这时,巴特尔解下的狼髀石腰带突然发生了奇妙的变化。原本坚硬的狼髀石在一瞬间量子化,仿佛进入了另一个维度。而在这奇妙的变化中,髀石内部封存的陨冰也在体温的作用下缓缓释放出了μ介子流。
这些微小的粒子如同幽灵一般,穿透了厚厚的雪层,在菌丝的引导下,竟将前方五公里的地形扫描成了一幅蒙古密宗曼荼罗的图案。这神秘的图案,竟然是十三世纪蒙古远征军穿越天山时所使用的生物导航术。
在地窖这个相对封闭的环境中,一场惊人的生物叛变正在悄然上演。合作社地窖的智能水管内壁,原本应该是平静无波的,但此刻却被一层密密麻麻的菌丝网络所覆盖。
这些菌丝网络呈现出一种奇特的冯·诺依曼机结构,它们仿佛具有自我意识一般,正在以惊人的速度进行自我复制。每一条菌丝都像是一个微小的工厂,不断地生产着新的菌丝,使得整个网络迅速蔓延开来。
陈朝阳通过电子显微镜观察到了这一现象,他惊讶地发现,这些菌丝不仅仅是简单的生物组织,它们更像是一个高度复杂的电路系统。每一条菌丝都在分泌一种特殊的拓扑绝缘黏液,这种黏液具有一种神奇的能力,可以将坎儿井水的氢键角扭曲 109.5 度。
而这个角度,恰好是水分进入量子隧穿态的临界值。也就是说,这些菌丝通过分泌这种黏液,成功地将普通的水转化为了一种具有特殊量子性质的物质。
“不是导向储水罐...”阿依努尔甩来的马鞭缠住水管接口,鞭梢碳纤维刺入菌丝网络,“它们在把水编译成固态生物芯片!”卖水密约上三十年前的公章突然渗出荧光,陈朝阳发现印泥掺杂的狼毒草花粉,正是菌丝进行量子计算的介电材料。
本章未完,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