龙葵宝宝提示您:看后求收藏(第84章 瓮中制作,我在古代当镇令,龙葵宝宝,废文网),接着再看更方便。
请关闭浏览器的阅读/畅读/小说模式并且关闭广告屏蔽过滤功能,避免出现内容无法显示或者段落错乱。
春日的夕阳西下,陈峰站在酱油厂的高台上,望着院内整齐排列的发酵缸。微风拂过,空气中弥漫着醇厚的酱香,与不远处陈醋厂的酸味交织在一起,构成了开平镇特有的味道。
惊蛰过后,开平镇的土地被春雨浸润得松软。陈峰站在镇北的荒地上,望着蜿蜒而过的青河,脑海中勾勒出一幅前所未有的蓝图——在这里,他要建造洛国首个水厂与养殖场,让清澈的活水与肥美的水产,成为滋养百姓的新源泉。
建造水厂的第一步,是寻找优质水源。陈峰带着工匠们溯流而上,在青河上游二十里处发现一处天然泉眼。泉水从青石缝中汩汩涌出,水质清冽甘甜,经检测无丝毫杂质。他当即拍板:\"就在此处建蓄水潭!\"
蓄水潭以青石砌底,四周夯筑三丈高的土墙,顶部覆盖青瓦防雨。陈峰借鉴现代水利技术,设计了一套复杂的过滤系统:潭底铺木炭层吸附异味,中层堆叠细沙过滤杂质,上层则用鹅卵石稳固结构。为了保证水源清洁,他还颁布禁令,严禁在流域内放牧、倾倒垃圾。
输水管道的建造堪称工程壮举。陈峰命人烧制特制的陶管,每节陶管两端制成榫卯结构,便于拼接。为了让水自流到镇中,他带领工匠用罗盘和水准仪测量地势,设计出坡度精准的输水渠。当第一股清水顺着陶管流入镇中新建的蓄水池时,百姓们欢呼雀跃,纷纷跪地捧水而饮。
水厂内,陈峰还设置了净水工序。他让人在蓄水池中撒入明矾,待杂质沉淀后,再将清水引入装有竹炭的净化池。最后,经过煮沸消毒的清水被分装到木桶,由挑夫送往各家各户。为了保证供水稳定,他建立了轮班制度,安排专人日夜看守水源和管道。
紧邻水厂的养殖场,同样凝聚着陈峰的心血。他命人挖凿了十座大鱼塘,每座鱼塘占地数亩,深度达两米。塘底铺河泥,种上水草,模拟自然生态环境。为了解决鱼苗问题,他派人远赴江南,购回鲤鱼、鲫鱼、草鱼等优质鱼种。
投放鱼苗前,陈峰先在鱼塘中培育浮游生物。他让人将发酵后的人畜粪便、豆饼等投入水中,促进藻类生长,为鱼苗提供天然饵料。同时,他还设计了独特的喂料装置——用竹筏搭建浮台,将饵料均匀撒在水面,既避免浪费,又方便观察鱼群进食情况。
养殖过程中,陈峰格外注重水质管理。他命人在鱼塘边修建水渠,定期换水,保持水体清澈。当发现鱼群出现病害时,他翻阅医书,尝试用菖蒲、艾叶等草药熬成药汤,洒入鱼塘防治疾病。经过反复试验,他总结出一套行之有效的养殖方法,并编成册子分发给渔民。
为了提高产量,陈峰还引入了混养技术。他将不同习性的鱼类混养在同一鱼塘,充分利用水体空间:上层养鲢鱼、鳙鱼,以浮游生物为食;中层养草鱼,啃食水草;底层养鲤鱼、鲫鱼,摄食塘底腐殖质。这种立体养殖模式,让鱼塘的产出比传统养殖提高了数倍。
水厂与养殖场建成后,开平镇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清澈的自来水解决了百姓的饮水难题,疾病发生率大幅下降。而养殖场产出的鲜鱼,不仅丰富了百姓的餐桌,还通过商队远销周边州县,为镇民带来丰厚收入。
陈峰趁热打铁,在镇中开设鱼市,制定统一的交易规则,防止奸商压价。他还鼓励渔民加工鱼干、咸鱼,延长保存期,增加产品附加值。渐渐地,开平镇的水产声名远扬,甚至吸引了洛国皇室的关注。
看着水厂中潺潺流动的清水,望着养殖场里跃动的鱼群,陈峰站在镇墙上,心中满是欣慰。这些凝聚着智慧与汗水的工程,不仅改善了百姓的生活,更让开平镇焕发出勃勃生机。他知道,这只是开始,未来还有更多造福于民的创举,将在这片土地上生根发芽。
盛夏的开平镇热浪灼人,陈峰蹲在新辟的桑树林里,指尖轻抚过树干上排列整齐的蝉卵枝条。这些灰褐相间的枝条是他花重金从岭南商人处购得,每根都裹着细密的油纸,内里藏着即将破土的蝉蚁。
\"大人,蝉房都按您说的铺好了细沙。\"李虎擦着汗掀开竹帘。半地下的蝉房内,陶缸盛满腐殖土,表层覆盖的青茅草在通风口的穿堂风里轻轻摇曳。陈峰将枝条插入土中三寸,又往缸里撒了把碾碎的榆树皮:\"蝉蚁喜阴湿,得让土里常带潮气。\"
待蝉蚁孵化,工坊内一派繁忙。陈峰设计的捕蝉网由细麻线编织,网兜呈喇叭状,既能轻巧套住振翅的夏蝉,又不伤其羽翼。他亲自示范:\"捉蝉要趁正午最热时,它们翅膀被晒得发僵,最好下手。\"
蒸煮环节最是讲究火候。陈峰守在灶台边,看着沸水中翻滚的蝉蜕,待其转为透亮琥珀色,立刻捞出浸入冰镇的薄荷水中。\"这样处理的蝉蜕,既保留药效,又能锁住清香。\"他举起一片蝉蜕对着阳光,纹路清晰的薄翼泛着珍珠光泽。
第一批蝉蜕晒干装匣那日,恰逢大周商队来访。为首的掌柜捧着锦盒惊叹:\"此等品相的蝉蜕,便是宫廷御药房也难得!\"陈峰望着库房里堆叠的竹筐,听着院外此起彼伏的蝉鸣,知道这夏日的聒噪,终将化作润泽一方的财富。
本章未完,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