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38章 汕头·牛肉火锅的「部位美学·十一月十一」
用户22250113提示您:看后求收藏(第238章 汕头·牛肉火锅的「部位美学·十一月十一」,美食与远方:小夫妻的全国漫游记,用户22250113,废文网),接着再看更方便。
请关闭浏览器的阅读/畅读/小说模式并且关闭广告屏蔽过滤功能,避免出现内容无法显示或者段落错乱。
十一月十一的清晨,汕头的晨雾还没散尽,李可佳穿着浅灰防风外套,兜里揣着前夜在潮州买的工夫茶包——茶叶的清香混着晨间的凉意,随着她踩过屠宰场水泥地的脚步声,渐渐染上了一丝若有若无的肉香。骆梓淇背着相机跟在身后,镜头时不时对准地面上的水洼,映着屠宰场铁架上晃动的晨光,像极了潮汕牛肉火锅里翻滚的汤面。
一、屠宰场的「晨光分割」
屠宰场的不锈钢案板在晨光下泛着冷光,屠工陈叔握着锋利的牛刀,刀刃在牛骨间游走,像在切割一块巨大的大理石。「妹仔看好了,潮汕牛肉讲究『现宰现切』,从屠宰到上桌不超过4小时,连牛的体温都没散呢。」他指着案板上的牛肉,按部位分成了几大块:鲜红的吊龙、带着雪花纹的匙柄、雪白如脂的胸口朥,还有筋膜分明的牛筋丸原料——每一块肉都带着新鲜的肌理,血管里甚至还凝着未干的血水。
李可佳蹲在案板前,笔记本上画满了牛肉部位的速写:吊龙位于牛脊背上,纹路顺直如缎,陈叔说「涮完要带点血丝才嫩」;匙柄在牛前腿,中间一条明显的筋络,「下锅后会卷成小月亮,吃起来有脆感」;最特别的是胸口朥,原以为是肥肉,细看才发现是牛胸部位的软组织,呈蜂窝状的脂肪纹理,「煮完脆嫩不腻,是潮汕火锅的『隐藏王者』」。
二、手切摊的「刀工哲学」
从屠宰场出来,拐进巷口就是「老洪牛肉店」的手切摊。洪伯戴着白棉手套,正用薄如蝉翼的刀片切吊龙,刀刃与案板碰撞出「哒哒」的节奏——每片肉都切得极薄,透光可见案板上的木纹,边缘还带着微微的弧度,像片蜷曲的红叶。「切牛肉要『顺纹切吊龙,逆纹切匙柄』,刀功不好,肉就没了『灵魂』。」洪伯递过一片刚切好的匙柄,李可佳捏在指尖,能感受到肉质的弹性,纹路里还渗着细密的血水,「这叫『湿刀』,切的时候不蘸水,全靠刀快肉鲜。」
旁边的冰柜里,按部位分装的牛肉盒整齐排列,标签上用潮汕话写着「吊龙伴」「肥胼」「脚趾肉」——每个部位都有专属的涮煮时间:吊龙8秒、匙柄10秒、胸口朥得煮2分钟,「多一秒老,少一秒生,全靠心里的那杆秤。」洪伯指了指墙上的老照片,年轻时的他蹲在牛肉摊前,手里举着的正是一块胸口朥,背景里的汕头骑楼还挂着「牛肉火锅」的木牌,和此刻的场景竟隔着三十年的时光,却有着一模一样的「部位执念」。
三、涮肉台的「8秒法则」
火锅店里,铜锅的清水刚烧开,李可佳握着漏勺,眼睛盯着手机秒表——夹起一片吊龙,肉片在沸水里轻轻抖动,鲜红的肉色渐渐变浅,「3、2、1,起!」肉片卷成小卷,蘸着沙茶酱送进嘴里,嫩滑的口感带着淡淡的肉香,沙茶的醇厚裹着牛肉的鲜甜,在舌尖化开来,竟比任何调料都更衬原味。
骆梓淇的镜头对准涮肉台,微距下的牛肉片在沸水里舒展,肌间脂肪像融化的雪花,渐渐融入汤中。「试试胸口朥,要煮到边缘微焦才好吃。」老板阿明递过一块雪白的胸口朥,放进锅里时还能听见「滋滋」的响,2分钟后捞起,蜂窝状的组织变得透亮,咬下去「咔嚓」有声,脆嫩中带着淡淡油香,竟颠覆了对「肥肉」的所有偏见。
本章未完,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