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52章 东疆港的「盐田顿悟·八月初六」
用户22250113提示您:看后求收藏(第152章 东疆港的「盐田顿悟·八月初六」,美食与远方:小夫妻的全国漫游记,用户22250113,废文网),接着再看更方便。
请关闭浏览器的阅读/畅读/小说模式并且关闭广告屏蔽过滤功能,避免出现内容无法显示或者段落错乱。
一、晨光里的盐田:走进「渤海湾的白色诗篇」
??八月初六的清晨,房车沿着滨海公路驶向长芦盐田,车窗摇下条缝,海风带着咸涩的潮气涌进来,比北塘渔港的风更干燥——远处的盐田在晨光里泛着白光,像片被凝固的海浪,整齐的田垄划开渤海湾的辽阔,恍惚间,竟像是大地给大海写的「白色情书」。
??李可佳套上防晒衣,鞋底踩在盐田栈道的木板上「吱呀」响。眼前的盐田被分割成无数个方形池子,表层的海水闪着细碎的光,池边的盐结晶堆成白色的「小山」,在晨雾里若隐若现。讲解员陈叔戴着草帽,指尖捏起把盐粒:「咱长芦盐田有两千年历史,『长芦盐』曾是皇家贡品,慈禧太后吃的腌菜,用的就是咱这儿的盐。」他指了指远处的「盐母庙」遗址,青砖地基上长着几株碱蓬草,红得像团火,「早年盐工出海前,都要在盐母庙前撒把新盐,求大海赐福。」
??骆梓淇的镜头扫过盐田:第一排池子是「蒸发池」,海水引到这儿晒蒸发;第二排是「结晶池」,盐分渐渐析出,水面浮着层白霜般的盐花;最后一排是「成盐池」,池底铺着厚厚的盐结晶,在阳光下闪着细碎的光,像撒了把碎钻。李可佳蹲在结晶池边,看盐花在水面轻轻晃动——透明的晶体带着淡淡的青色,是海水里的矿物质赋予的颜色,指尖碰了碰水面,凉丝丝的,带着细盐粒的粗糙感。
二、盐粒之触:在咸涩里尝出「大海的呼吸」
??九点整,陈叔递给她们每人个玻璃罐:「试试自己捞盐?用这木耙子,轻刮池底就行。」李可佳握着木耙子,耙齿刚碰到池底,白色的盐结晶就簌簌往上冒,像海底突然升起的「雪花」,捞起的盐粒混着海水,在玻璃罐里沙沙响,阳光穿过罐体,把盐粒的影子投在她手背上,像落了层「流动的月光」。
??「尝尝看?」陈叔笑着递来纸巾,「咱长芦盐是『海盐』,跟青海的湖盐不一样,带着海水的鲜。」李可佳捏起颗盐粒,放在舌尖——先是强烈的咸,接着舌根泛起丝若有若无的鲜,像突然尝到了海风里的鱼虾气息,「真的!比我在青海尝的盐更润,带着点……海水的『活气』。」她抬头看陈叔,草帽下的脸上堆着笑,眼角的皱纹里沾着细盐,「可不是嘛,咱这盐吸着渤海湾的水汽,晒着北方的太阳,连颗粒都带着海腥味。」
??骆梓淇拍下她舔盐粒的瞬间:指尖沾着白亮的盐粒,舌尖轻触,眉头微蹙后舒展,背景是排列整齐的盐田,远处的货轮鸣着笛驶过,在海面上划出道白色的浪痕——这颗小小的盐粒,竟成了连接大海与土地的「味觉纽带」,让千年前的盐工智慧,此刻在舌尖上复活。
三、盐田漫步:听「白色土地」讲岁月故事
??沿着盐田栈道往里走,李可佳看见几位盐工正在「收盐」。他们穿着高筒胶鞋,推着木质盐车,木耙子在池底划过,盐结晶「哗啦」装进车里,车轮碾过盐滩,留下道深深的辙印——盐工们的皮肤晒得黝黑,脖子上挂着的毛巾浸着汗,却透着股子「与海共生」的坚韧。「现在有机械化收盐了,可老盐工还是习惯手工刮,觉得这样的盐『有魂』。」陈叔指了指盐车上的盐粒,「你看,手工收的盐带着自然结晶的棱角,机器收的太规整,少了点『野气』。」
本章未完,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