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46章 七月末的「味觉总结·七月三十」
用户22250113提示您:看后求收藏(第146章 七月末的「味觉总结·七月三十」,美食与远方:小夫妻的全国漫游记,用户22250113,废文网),接着再看更方便。
请关闭浏览器的阅读/畅读/小说模式并且关闭广告屏蔽过滤功能,避免出现内容无法显示或者段落错乱。
七月末的「味觉总结」
一、星海广场的房车黄昏:海风里的味觉拼图
??七月三十日傍晚,房车停在大连星海广场的露营区,车顶的太阳能板还沾着上午赶海时的细沙。李可佳掀开窗帘,正看见夕阳把星海湾大桥的轮廓染成金红色,桥下的海浪推着碎冰般的浪花,一下下拍打着防波堤——像极了这个月在东北尝过的所有「鲜活味道」,带着扑面而来的热乎气,又藏着细水长流的温柔。
??骆梓淇蹲在车尾整理摄影器材,镜头上还留着青泥洼桥海鲜摊的水汽。李可佳从房车橱柜里抱出紫色手账本,封面贴着的哈尔滨红肠贴纸边角卷了边,那是七月初在秋林公司门口买的,当时穿白大褂的师傅往她们手里塞了片刚出炉的红肠,说:「姑娘,这肠得配着大列巴吃,才算懂哈尔滨。」
??风掀起窗帘,夹着股咸涩的海味。李可佳翻开手账第一页,夹着的红肠包装纸还透着淡淡烟熏味,旁边是张在中央大街拍的照片:百年俄式建筑前,穿旗袍的姑娘捧着红肠边走边啃,脚下的面包石路泛着油光,远处的马迭尔冰棍摊前排着长队,冰气混着红肠香,在零上三十度的夏夜里织成张「反季节味觉网」——谁能想到,这根裹着蒜香与果木烟熏的红肠,曾是东北人冬日里冻在雪堆里的「硬核零食」。
二、手账里的三省漫游:从食材到人情的温度
??翻到吉林篇,张油亮的锅包肉照片掉出来。那是在长春「老厨家」拍的,厨师王师傅站在灶台前演示挂糊:「肉片得选猪里脊,切薄片后用蛋清、淀粉、油『打糊』,分两次炸——第一次定形,第二次逼出油分,最后淋糖醋汁时锅要热,滋啦一声裹匀,才算外脆里嫩。」照片里,王师傅的手在油锅里翻搅,肉片在金黄的油光里跳起「芭蕾」,旁边的学徒举着手机录像,袖口还沾着没擦干净的淀粉。
??李可佳指尖划过照片背面,那里记着段小字:「在延吉吃冷面时,老板娘看我们穿短袖,硬塞来暖宝宝:『姑娘,冷面汤冰镇的,腿肚子别着凉。』」此刻想起,仍觉得暖心——就像吉林的锅包肉,外头裹着酸甜的脆壳,里头藏着里脊的软嫩,正如东北人「外冷内热」的性子,嘴上不说客套话,却把关心藏在递来的暖宝宝里,藏在「多给你加勺汤」的动作里。
??翻到辽宁页,海蛎子壳标本躺在塑封袋里,壳缝里还嵌着细沙。旁边是张在沈阳早市啃鸡架的抓拍:她蹲在摊前,骨头堆成小山,老板张大姐正往她帆布包里塞秘制辣椒粉,背景里穿花衬衫的大妈正教游客「如何撕鸡架关节处的筋」。手账里还贴着片干枯的苏子叶——那是西塔街吃韩式烤肉时留下的,叶面的深绿褪成浅褐,却仍能想起当时的场景:朝鲜族大姐手把手教她用苏子叶包雪花牛肉,蒜片的辣、牛肉的香、苏子叶的清,在口腔里撞出「国际化的烟火气」。
三、全家福里的雪乡记忆:味觉之外的「东北密码」
??翻到笔记本中页,张泛黄的全家福掉出来——那是去年冬天在雪乡拍的,爸妈穿着大花棉袄,她和骆梓淇戴着狗皮帽子,手里捧着冻梨,身后的木刻楞房子飘着炊烟,房檐的冰溜子在阳光下闪着光。照片背面,是妈妈用圆珠笔写的:「咱家的铁锅炖,得先炒糖色,再放五花肉煸出油,最后加酸菜和冻豆腐,咕嘟半小时,汤泡饭能吃三碗。」
本章未完,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