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43章 西塔街的「韩式混搭·七月廿一」
用户22250113提示您:看后求收藏(第143章 西塔街的「韩式混搭·七月廿一」,美食与远方:小夫妻的全国漫游记,用户22250113,废文网),接着再看更方便。
请关闭浏览器的阅读/畅读/小说模式并且关闭广告屏蔽过滤功能,避免出现内容无法显示或者段落错乱。
??骆梓淇按下快门的瞬间,李可佳正把包好的肉举到镜头前,牛肉的油汁顺着苏子叶边缘滴落,肉片上的芝士碎还拉着丝——清晨在市场买的现切雪花牛肉,霜降纹路在烤盘上遇热后,油脂裹着肉香迸发,苏子叶的清苦刚好中和了油腻,咬到蒜片时,辛辣像突然炸开的小烟花,混着辣白菜的酸甜,在舌尖上演了场「国际味觉大会」。
「你看这拉丝!」李可佳把镜头怼向烤盘,新放上的芝士玉米正咕嘟冒泡,金黄的芝士裹着玉米粒,用筷子一挑,拉出半尺长的丝。骆梓淇趁机抓拍她发亮的眼睛——比起昨天在老菜馆的「锅气暴击」,此刻的西塔街更像个味觉的「联合国」,牛肉是澳洲进口的雪花纹,苏子叶种在沈阳周边的朝鲜族农场,辣酱的秘方传了三代,却在铁烤盘上碰出了新火花。
四、雨后拾遗:胡同里的「混血故事」
??午后的雨停了,西塔街的石板路蒸腾着热气。她们拐进「安图北街」,这里藏着许多家庭式小馆。墙角的老槐树下,穿背心的大爷正坐在小马扎上切辣萝卜,旁边的玻璃罐里泡着朝鲜族辣白菜,却用东北大瓷缸装着;对面的「西塔包子铺」飘出蒸汽,橱窗里贴着张手写告示:「今日供应牛肉馅(韩式调味)、素馅(东北酸菜)」。
??路过「西塔韩国民俗博物馆」时,正赶上讲解员给孩子们讲「米肠」的故事:上世纪三十年代,朝鲜族移民把糯米灌进猪肠的做法带到沈阳,后来又加入东北的猪血和葱花,成了现在的「混血米肠」。李可佳买了根刚出锅的米肠,咬开油润的肠衣,糯米的香混着肉香涌出来,细细嚼,还能尝到东北黑木耳的脆感。
??傍晚的西塔街亮起霓虹灯,韩文歌与东北二人转的旋律从不同店铺飘出。李可佳抱着一袋刚买的韩式打糕,看骆梓淇对着「西塔街牌」拍照——牌楼上的汉字「西塔」旁,韩文「????」(西塔街)在暮色中闪着光,底下的小吃摊上,穿朝鲜族坎肩的阿姨正用东北话叫卖:「辣炒年糕嘞!加芝士多给钱啊!」
五、暮色归程:舌尖上的「城市密码」
??回酒店的路上,出租车司机听说她们去了西塔,笑着说:「咱沈阳人吃烤肉,讲究『中西合璧』——早年西塔的朝鲜族老乡用铁盘烤肉,后来东北人加了蒜蓉酱,现在年轻人又爱撒芝士,你说这算不算『国际范儿』?」
??李可佳嚼着打糕,忽然懂了西塔街的「混搭密码」:就像苏子叶包着雪花牛肉,就像辣白菜配着老雪啤酒,这座城市从来不是单一的标签——三百年前的古塔守着百年的移民街巷,韩式辣酱瓶旁摆着东北大酱缸,传统的打糕捶打声里,混着K-pop的节奏。
??手机里传来骆梓淇的消息,刚拍的「拉丝烤肉」视频已经剪好,结尾是西塔塔尖的特写,塔铃轻响中,画外音是李可佳的声音:「你看,沈阳的『国际化』从来不是生硬的复制,是把远方的味道,泡进本地的烟火里,嚼一嚼,全是咱自己的劲儿。」
??车窗外,西塔的灯光渐渐远去,李可佳摸着帆布包里装的韩式辣酱——明天要去吃老沈阳的「李连贵熏肉」,不知道用这辣酱蘸熏肉,会是什么味道?想着想着,她笑了,这座城市的惊喜,不就藏在每一次「混搭」的期待里吗?
本章未完,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