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19章 镇北堡影视城的「羊肉搓面·六月廿六」
用户22250113提示您:看后求收藏(第119章 镇北堡影视城的「羊肉搓面·六月廿六」,美食与远方:小夫妻的全国漫游记,用户22250113,废文网),接着再看更方便。
请关闭浏览器的阅读/畅读/小说模式并且关闭广告屏蔽过滤功能,避免出现内容无法显示或者段落错乱。
一、晨阳里的影城苏醒
银川六月的晨阳给镇北堡影视城的黄土墙镀上金边时,李可佳的布底鞋已踩过青石板路——鞋底碾过的土粒发出「沙沙」响,混着远处影视城的驼铃声,织成了清晨的「西北韵律」。骆梓淇背着相机跟在身后,镜头里,「老银川农家院」的木招牌在风里摇晃,门楣上的红灯笼还未熄灭,映着黄土墙的粗粝肌理,像幅「烟火气未散」的老照片,而灶台前的老板王婶正揉面,木盆里的面团在晨光中泛着麦香,「咚咚」的揉面声,成了「搓面的前奏」。
「羊肉搓面讲究『三硬』:面硬、汤硬、臊子硬,」王婶拍了拍沾满面粉的手,指尖的银顶针在光下闪了闪,「咱西北人吃面,就得有个『嚼头』,像这黄土墙,看着糙,却经得住风刮。」她指了指案板上的面团——淡青色的面絮里掺着盐碱,那是宁夏人「醒面的秘方」,「面要揉够八百下,搓出来才筋道,你瞧这纹路,跟咱贺兰山的沟沟壑壑一个样。」
二、案板前的「搓面初练」
当晨露被阳光蒸干时,李可佳挽起袖子,学着王婶的样子揪面剂子——面团在掌心发烫,带着盐碱的微涩,她捏起一块面,往案板上一按,却被面团的筋性弹得歪歪扭扭,惹得王婶笑着递过一捧干面粉:「搓面要像推磨盘,手腕使劲,顺着面的『脾气』走,别跟它较劲。」
她跟着王婶的动作,把面剂子搓成细条——指尖在面团上滚动,面粉簌簌落下,却总搓出粗细不均的「波浪条」,有的地方扁如片,有的地方圆如棍,活像「未修过的乡间小路」。王婶捏起她搓的面,眼角笑出褶子:「这面,像你走过的路,弯弯曲曲却扎实——当年影视城拍《红高粱》,巩俐就在这案板前学过搓面,手底下的劲儿,跟你现在一个样。」
骆梓淇举起相机,拍下交叠的手——李可佳的指尖沾着面粉,王婶的手掌缠着创可贴,在面团上投下交叠的影,像幅「新旧时光」的共生画。镜头扫过案板边缘:生锈的面杖、缺角的搪瓷盆、贴着「福」字的黄土墙,共同构成了「西北面食」的「时光背景」。
三、灶台边的「臊子熬煮」
当面团在盆里醒发时,王婶转身开始炒羊肉臊子——铁锅里的胡麻油烧得冒烟,切好的羊肉丁「滋啦」下锅,羊油的香气混着葱蒜的辛,在灶台前腾起「油润的雾」。「臊子要选羊后腿肉,带点筋才香,」她用木铲翻动肉块,深褐色的羊肉表面结出焦壳,「先炒出油,再放咱宁夏的干辣椒、花椒,最后加黄河水焖——汤头得熬出『泥沙气』,才配得上这硬面。」
李可佳凑近铁锅,鼻尖触到臊子的浓——羊肉的鲜香混着胡麻油的醇厚,干辣椒的辣意若隐若现,像给西北的风,添了抹「热辣的色」。当汤头开始咕嘟冒泡,王婶往锅里撒了把盐——粗粒的宁夏湖盐落进汤里,激起细小的涟漪,很快融化,把羊肉的鲜、辣椒的辣、胡麻油的香,揉成了「浓得化不开」的西北味。
四、黄土墙下的「吃面烟火」
本章未完,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