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章 带着烟火气的告别(上海·正月中下旬)
用户22250113提示您:看后求收藏(第3章 带着烟火气的告别(上海·正月中下旬),美食与远方:小夫妻的全国漫游记,用户22250113,废文网),接着再看更方便。
请关闭浏览器的阅读/畅读/小说模式并且关闭广告屏蔽过滤功能,避免出现内容无法显示或者段落错乱。
正月廿五,上海某房车改装厂的车间里,汽油味混着木料的清香。骆梓淇蹲在车尾调试定制的厨房操作台——深胡桃木台面嵌着电磁炉,旁边是带锁扣的调料柜,奶奶给的霉豆腐陶罐刚好能塞进角落的防震凹槽。车顶的摄影支架随车身晃动轻轻摇晃,他伸手敲了敲铝合金管,发出清脆的响。
“看这个!”李可佳举着张手绘的《行程索引表》跑过来,A3纸上用彩铅画着中国地图,路线被分成“吴越甜鲜”“江淮中和”“赣鄱山珍”等六个片区,每个节点标着节气与代表美食:“二月二龙抬头从上海出发,第一站绍兴……”她忽然指着地图上的红点,“这里是云南,立夏时要去拍过桥米线,听说汤头的油温控制有讲究。”
午后的阳光透过车间天窗照进来,李可佳蹲在车门边贴“吃货地图”贴纸——彩色的中国地图上,每个省份都画着美食图标,上海是糖藕,四川是火锅,新疆是烤包子。骆梓淇举起微单试拍,镜头里的她穿着浅蓝牛仔外套,头发被车间的风扬起,贴纸边缘的胶痕在阳光下闪着光——那是他们亲手设计的贴纸,右下角画着辆小房车,车顶上飘着写有“全国美食计划”的旗子。
傍晚回家时,行李箱里装着奶奶的霉豆腐秘方手稿、舅舅送的豆瓣酱竹耙,还有舅妈塞的花椒包。李可佳坐在沙发上整理手账,最新一页贴着松江油墩子的油纸、成都晒场的竹耙照片,还有张两人在改装厂的合照——骆梓淇举着相机比耶,她手里拿着《行程索引表》,嘴角沾着没擦干净的豆瓣酱。
“知道吗?奶奶今天偷偷跟我说,”李可佳忽然抬头,眼里带着笑,“她说我们这趟出去,就当是把她和舅舅的手艺‘带着串门’,让更多人知道老法子的好。”她翻开奶奶给的手稿,泛黄的纸页间掉出张老照片——太姥姥站在灶间,手里捧着刚腌好的霉豆腐,身后的窗户透着光,像极了此刻她眼里的光。
二月初一,白色房车停在小区楼下,车顶的摄影支架装好了防风罩,后车厢的手账桌支起小台灯,李可佳正在往《全国美食索引手账》里夹第一页素材:松江老院的霉豆腐缸照片、成都晒场的豆瓣“香”字拓印,还有奶奶手写的油墩子配方。骆梓淇坐在驾驶座上调试导航,目的地栏输入“绍兴·黄酒小镇”,屏幕上的路线像条蜿蜒的丝带,从上海延伸向远方。
夜风掀起车窗的纱帘,带来隐约的花香——是小区里的玉兰开了,花瓣落在房车顶上,像给这场启程盖了床温柔的被子。李可佳趴在车窗边看星星,忽然想起大学时骆梓淇说的话:“镜头能留住食物的温度。”此刻她忽然懂了,所谓温度,从来不止是食物的热乎气,更是有人陪你把每个“想”,变成“做”,把每个“远方”,变成“脚下的路”。
凌晨零点,骆梓淇把最后一台相机塞进防震包,转头看见李可佳靠在车门边睡着了,手里还攥着那张“吃货地图”贴纸。他轻轻给她披上外套,指尖触到她手心里的茧——那是多年握笔写美食笔记留下的痕迹,像枚小小的、属于梦想的印章。
窗外的钟敲了十二下,深夜的第一缕风掠过车顶。房车后备箱里,奶奶的霉豆腐陶罐轻轻晃了晃,陶罐上贴着的红纸条写着“一路平安”;舅舅送的竹耙靠在角落,竹齿间还沾着没擦干净的豆瓣——这些带着烟火气的“行李”,终将跟着他们穿过山川湖海,把掌心的温度,酿成镜头里的光,手账里的字,还有岁月里最动人的故事。
本章未完,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