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66章 布达拉宫旁的「藏式烘焙·四月廿二」
用户22250113提示您:看后求收藏(第66章 布达拉宫旁的「藏式烘焙·四月廿二」,美食与远方:小夫妻的全国漫游记,用户22250113,废文网),接着再看更方便。
请关闭浏览器的阅读/畅读/小说模式并且关闭广告屏蔽过滤功能,避免出现内容无法显示或者段落错乱。
午后的阳光把布达拉宫的白墙晒得发亮,两人抱着刚出炉的卡塞来到宫前的广场。李可佳把花结举过头顶,橘红色的卡塞衬着红白相间的宫墙,花纹在蓝天下格外清晰——那是她亲手拧的三圈花结,边缘的褶皱虽然不整齐,却带着手作的温度。骆梓淇按下快门,镜头里,卡塞的影子落在布达拉宫的石砖上,像个小小的吉祥结,而李可佳的笑容里,盛着比阳光更亮的光。
“知道吗?布达拉宫的壁画里,也有卡塞的影子。”骆梓淇指着白宫墙上的彩绘,“当年松赞干布宴请使臣,桌上摆的就是这种花形点心。”李可佳顺着她的手指望去,壁画上的人物捧着金盘,盘里的卡塞画得细致入微,连褶皱都和手里的一模一样——原来这小小的甜面食,竟藏着千年的时光,从吐蕃王朝的宫殿,走到了今天的面包房,又被她们的指尖,赋予了藏红花的新色。
四、面包房里的「余温与期」
暮色漫进面包房时,卓玛往她们的帆布包里塞了包青稞面粉:“带回去试试,用你们内地的烤箱也能烤,加藏红花记得少放,多了会苦。”李可佳摸着面粉袋,指尖还沾着未洗去的橙红色——那是藏红花留下的印记,像给这次体验盖了枚时光的戳。
骆梓淇把相机里的照片给卓玛看,老人指着李可佳举卡塞的那张笑:“这颜色好,像布达拉宫的晚霞。”屏幕里,卡塞的花纹在阳光下透明发亮,背景里的布达拉宫飞檐挂着铜铃,风过时发出“叮当”声——那是拉萨独有的声响,混着面包房的酥油香,一起刻进了她们的记忆。
离开时,面包房的铜炉还在散着余温,新的面团已经醒好,等着下一批客人来揉捻、塑形、油炸。李可佳回头望,门楣上的藏文招牌在暮色里渐渐模糊,唯有“卡塞”两个字的发音,还在舌尖打转——那是酥油与青稞的交响,是藏红花与阳光的碰撞,更是古老技艺在时光里的温柔流淌。
五、晚风里的「味觉书签」
布达拉宫的夜景灯亮起时,两人坐在广场的石阶上,分食最后一串卡塞。橘红色的花结在路灯下泛着柔光,咬开时,酥油香混着藏红花的余韵依旧清晰。李可佳望着宫墙上的剪影,忽然想起卓玛说的话:“卡塞要和家人一起吃,甜才能传到心里。”于是她掏出手机,给远在家乡的父母发了张卡塞的照片,附言:“西藏的甜,像阳光一样暖。”
晚风带着八廓街的煨桑味吹来,拂过她们发间的藏式发卡。骆梓淇翻开随身的笔记本,在“西藏篇”写下:“藏式烘焙的秘密,不在配方,而在指尖的温度——当藏红花融进面团,当花结在油锅里绽开,所有关于土地、信仰与时光的故事,都成了舌尖的甜。”
远处的转经道上,酥油灯的光点点闪烁,像落在人间的星星。李可佳把最后一块卡塞放进嘴里,忽然明白:在布达拉宫旁做卡塞的下午,不是学做点心,而是参与了一场跨越千年的对话——她的指尖触到的,是藏族人对生活的热爱,是古老文化在现代的呼吸,更是每一份手作食物里,那份不愿被机器取代的温柔心意。
下一站,该是纳木错的圣湖,还是林芝的桃花?但此刻,她们只想把这枚橘红色的卡塞,夹进关于西藏的记忆里——就像藏红花给面团染上颜色,这段时光,也给她们的旅程,染上了属于拉萨的、温暖而神圣的光。
本章未完,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