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55章 女娶男嫁
阿拉木汗常安提示您:看后求收藏(第55章 女娶男嫁,命如草芥,待我重新书写,阿拉木汗常安,废文网),接着再看更方便。
请关闭浏览器的阅读/畅读/小说模式并且关闭广告屏蔽过滤功能,避免出现内容无法显示或者段落错乱。
“这是风俗习惯,从古至今就是这样过来的。”
“古盐场的女人有什么特别吗?”
“有,晒盐场只有女人能进去,盐田靠女人劳作。男人留在家里操持或者出去卖盐。”
“这么说,女人掌握了资源,家庭经济命脉在女子手里。那盐田里的活不累吗?”
“累,非常累,要把卤水一趟趟从井里背上来,倒在卤水池里,卤水池里的盐水再倒入盐田晒干,就成了雪花盐和桃花盐。”
“那盐好卖吗?”
“好卖,牧区就喜欢这里的盐,尤其是桃花盐,牲畜吃了多长肉,还长得结实。”
说完,白梅拿出玄光镜,让两个小灵宠自己看雪山盐场的生活,自己去了罚恶司。
雪山巍峨,江水奔腾。
玄光镜里风景变幻,盐田像一面面熠熠生辉的镜子,蓝天、白云、山峦的倒影在其中交织,构成了一幅五彩斑斓的画卷。
山风,烈阳,时光被盐田腌制得醇厚而富有韵味。
这里的古老盐艺,一直遵循着“传女不传男”的传统。制盐一直都是由女人独立承担,男人不能涉足,他们负责外出销售盐巴。
男人们常常赶着骡马,穿越遥远的路程,前往外地销售盐巴,一去便是数日、数十日,甚至数月之久,其艰辛可想而知。
晒盐也是重体力活,当地女人每日需肩负60至100桶富含矿物质的卤水,以灌满每块盐田。随着烈日与干热风的共同作用,卤水逐渐蒸发,最终便可收获洁白的盐巴。
其实,这里的制盐工艺并不繁杂。清晨,女人们肩负着木桶,手提担子,前往江边的卤水井(盐井)中取出富含矿物质的卤水,一步步爬上台阶,来到这半山腰,小心翼翼地将卤水倒入盐田之中。
当卤水填满盐田,在这片木架下方,卤水沿着土层与盐架的缝隙缓缓渗漏,风干后,便形成了一根根洁白的“盐挂”。这些盐挂质地纯净、杂质微乎其微,无疑是上乘之选。漫步其间,宛若水晶般的奇妙世界,立柱密布,深邃而神秘,令人惊叹。
盐田的建造独具特色,因地制宜,充分利用了依山而建的地形。长短不一的圆木被巧妙地支撑起一块块盐田,木板搭成的台面,经过粘土腻缝和铺垫抹平,便形成了一块块可以晒盐的田地。
尽管这些支撑木架看似破败,甚至有些摇摇欲坠,但历经千百年盐卤的浸润,其内部木质变得异常坚硬,不易生虫腐烂,是自然与人工的奇迹。
盐田横跨澜沧江东西两岸想,所产之盐却一色红、一色白。
这与江水两岸的土质差异息息相关。盐田采用了当地的红粘土作为垫底,因此所晒制的盐呈现出紫红色,被誉为“桃花盐”;盐田以白砂土为垫底,所产之盐自然呈现洁白无瑕的色泽,被赞誉为“雪花盐”。
相较于普通的盐,“雪花盐”的颗粒较大,口感极咸,被当地人誉为“劲大”。而“桃花盐”则深受藏民的喜爱,当用它来调制酥油茶时,茶水呈现红亮的色泽,口感醇厚,香味四溢。
在烈日的炙烤下,女人们的容颜过早地留下了岁月的印记,然而这些面容自信舒展,没有一丝哀怨,眼神坚定清澈,脸上绽放着最纯粹、最绚烂的笑容。
女人们深知,只要盐井依旧涌出那温热的苦咸卤水,千年的传统就会生生不息。
盐田承载着千年的制盐技艺,也是母系社会的延续。
修补盐田,背卤水上山,再苦再累,女人们都是互帮互助,完成晒盐任务。
两个小灵宠又看了一场盐田人家的婚礼,男人盛装出嫁,女人安静地在家等待。
女方需要出彩礼给男方家父母,但是男方家依然哭声震天,女方家则安静淡然。
谁有拥有了资源和权力,谁就拥有了不哭留家的幸福。
两个小灵宠非常震惊,盐田女人们明媚的笑颜,深深地留在了她们的脑海里。
本章未完,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