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68章 毫厘之争
草原一只羊提示您:看后求收藏(第168章 毫厘之争,重生80:我的军工记忆有点猛,草原一只羊,废文网),接着再看更方便。
请关闭浏览器的阅读/畅读/小说模式并且关闭广告屏蔽过滤功能,避免出现内容无法显示或者段落错乱。
厂工艺总师叹了口气:“杨博士,周工,这套设备当时花了大价钱,已经是国内顶尖了。要换更快的系统…先不说有没有,光论证采购周期就…”
周斌紧盯着屏幕上那微小的偏差,大脑飞速运转。他调出之前验证中心做的多物理场耦合仿真模型,将现场设备实测的磁场响应延迟参数输入进去。模型快速运算,结果显示:即使最终凝固完成,这0.8度的微小偏差,也会导致叶片在叶根关键部位形成一处潜在的“大角度晶界”弱点,抗蠕变性能将下降约15%!这对追求极限可靠性的航空发动机叶片来说,是不可接受的隐患!
“不能妥协!”周斌的声音透过口罩,显得异常坚定,“设备性能不足,就用算法和操作来补!杨博士,我们重新规划磁场调控策略,放弃一部分过于理想的动态优化,把调控点提前,让设备有足够的响应时间!目标区域允许的晶界角度偏差范围压缩到正负0.3度以内!把模型预测的潜在薄弱点坐标给我,重点盯防!”
他转向厂工艺总师:“总师,麻烦立刻组织最好的操作员,我需要他们对这套设备的‘手感’达到极致!每一个调控指令的时机和力度,都要精确到秒!另外,立刻对现有磁场线圈的冷却系统做最大能力维护,确保它在高频调控下不因过热而性能衰减!”
一场与设备极限和操作精度的赛跑在凝固车间展开。周斌和杨博士化身“人肉补偿器”,依靠超算模型预测和现场数据反馈,不断微调着本已非常复杂的凝固工艺参数。操作员们精神高度集中,每一次按键都小心翼翼,如同在进行一场精密的显微手术。毫厘之差,关乎龙心是否真正无瑕。
---
**京城,材料研究所,陈默的临时办公室。**
电话铃声此起彼伏,传真机沙沙作响。陈默面前摊开着几份加急报告:红星厂渗碳均匀性问题的初步分析、西南叶片厂磁场响应滞后的困境、还有几家承接“星尘”超高温涂层代工任务的精密加工厂反馈的基体表面粗糙度控制不达标的问题…
沈清秋推门进来,手里也拿着一份文件,眉头微蹙:“渤海舰队那边发来的初期监测数据汇总。‘深蓝之铠’包壳在反应堆启动后的首个满功率运行周期内,整体表现稳定,但在第37号燃料棒监测点,检测到异常微弱的中子注量率波动,伴随包壳局部温度有0.5c的异常峰。虽然远未超标,但…是个需要关注的信号。”
陈默揉了揉眉心。这就是产业落地的真实图景,远没有试验场上一飞冲天、龙吟九霄那般写意浪漫。每一个微小的技术指标背后,都牵扯着成百上千个工艺环节、设备精度、人员操作、过程控制的细节。他重生带来的知识是指路明灯,能避开大的技术陷阱,指明优化的方向(如晶界织构、梯度设计),但具体到如何让一台用了二十年的老炉子温度均匀性达标,如何让一套五年前的磁场系统跟上最前沿的调控算法,如何确保成千上万个零件加工的一致性…这需要的是整个工业体系的毛细血管同步进化。他,只是一个加速器,催化反应可以更快,但反应本身需要扎实的底物和能量。
“意料之中。”陈默的声音带着一丝疲惫,但眼神依旧锐利,“‘磐石’的基体强化、‘龙心’的晶界控制、‘星尘’的精密基体加工、‘深蓝’的长期稳定性…这些都是我们工业基础薄弱的‘阿喀琉斯之踵’。胜利掩盖不了短板,反而把它们暴露得更彻底。”
他拿起笔,在几张报告上快速批注:
* **红星厂:** “同意赵工方案。暂停量产,集中力量校准设备,建立严格的过程控制点(Spc)和关键参数实时监控报警系统。必要时,协调验证中心支援便携式高精度在线检测设备。”
* **西南叶片厂:** “同意周工和杨博士的临时策略。同时,立即启动新一代超快响应高精度磁场发生系统的预研和国产化攻关立项报告,我协调总装和科工局优先评审。现有设备操作,必须建立‘人机合一’的最高标准操作规范(Sop)和考核机制。”
* **精密加工厂:** “表面粗糙度是涂层结合力的生命线。组织专项攻关组,由验证中心派出工艺专家驻厂,从刀具磨削、切削参数、在线补偿、到最终检测,全流程梳理优化,形成‘傻瓜式’作业指导书。达不到标准的工序,坚决停线整改。”
* **“深蓝之铠”异常信号:** “转沈清秋团队和王干事。组织材料、核工、结构专家会诊,结合3号odS合金配方特性及该位置微观结构模拟,分析潜在原因(是否微小杂质偏聚?局部织构异常?辐照初期效应?)。加密该区域监测频率,积累数据。未查明原因前,同批次材料暂缓后续装堆。”
批注完,陈默看向沈清秋:“清秋,我们得开个紧急会。把老王、铁柱、斌子(远程接入)、还有几家核心承接单位的负责人和技术骨干都召集起来。主题就一个:**胜利之后,直面毫厘!** 把目前暴露的所有精度、一致性、过程控制问题,摊开来,晒在太阳底下。不回避,不粉饰。技术细节上,我们(指研究所和验证中心)提供解决方案和支持;但管理上、执行上、标准意识上的顽疾,必须由他们自己刮骨疗毒!告诉他们,国之重器的订单,容不得一丝‘差不多’!”
沈清秋看着陈默批注中透出的冷静、务实甚至冷酷的要求,深深点头。她明白,这才是将“苍穹铸炉”的锋芒真正转化为持久战斗力的关键一步。光芒万丈的利剑,其剑锋之锐利,剑身之坚韧,皆源自锻造时对每一丝纹理、每一分火候的极致苛求。毫厘之争,争的是大国制造的尊严,争的是守护国土的底气。这场没有硝烟却同样艰苦卓绝的战役,才刚刚打响。
本章未完,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