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21章 韩爌的毒计,打着司礼监旗号买田。
黄金剑狮提示您:看后求收藏(第121章 韩爌的毒计,打着司礼监旗号买田。,我!崇祯,带着港口穿越大明,黄金剑狮,废文网),接着再看更方便。
请关闭浏览器的阅读/畅读/小说模式并且关闭广告屏蔽过滤功能,避免出现内容无法显示或者段落错乱。
“你们应该被包围了。”
“里面没有水,没有食物。你们最多也就撑五天。”
袁可立手里拿着一个大型铁喇叭,站在二十门虎蹲炮的后面。
虎蹲炮,只需要三个人操作,装填、瞄准、点火。
铸铁材质,虎蹲炮炮身无膛线,尾部设有支架可以调节射击角度。还特意加装铁箍加固。
炮口铸虎头纹饰,所以故名虎蹲炮。
优点很明显,制造简单.成本低廉,一门虎蹲炮造价仅仅需要1两银子。
一名士兵就可以扛着走。适用于野战.防御战.山地战.丛林之中这些复杂地形。
缺点就是,射程太短。大约在150米内。
袁可立亲自劝降,将铁喇叭放在嘴边,声音拔高八个分贝:“你们不要负隅顽抗!”
“想想你们的家人,你们的父母,你们的妻儿。你们这样做,会连累自己的父母妻儿,还有你们的孩子!”
“我袁可立,不忍心你们走上歧途,一错再错,家破人亡。”
“只要你们放下武器!从谯楼里面走出来,我保证既往不咎!”
袁可立深呼吸,继续喊道:“还有你们的军饷,我袁可立保证会补发给你们。”
“我是内阁首辅,我不会骗你们的。”
谯楼里面,传来一个声音:“放屁!你们这些当官的,官官相护。就会欺压我们最底层的士兵。”
袁可立面色阴沉如水,深呼吸道:“放下武器投降!你们才能有活路!”
“我袁可立可以对天发誓,只要你们放下武器走出来,我既往不咎。”
“我给你们十二个时辰,十二个时辰之后。我们就会发起总攻!”
袁可立语不惊人死不休,说完缓缓放下铁喇叭。
“祖大寿。老夫的命令,你听到了。”
“十二个时辰之后,他们不放下武器,出来投降。”
袁可立表情严肃,咬着牙说出四个字:“那就开炮。”
祖大寿低下头,双手抱拳:“是,袁阁老。”
.....
话分两头,视线来到江南。
浙江,杭州。布政使衙门。
韩爌坐在首位,看着下面的浙江布政使高聿良。
“皇上下了死命令,今年秋收江南要上交赋税840万两白银,150万石精米。”
浙江布政使高聿良,眉头紧锁,连忙双手作揖:“恩师。要知道浙江今年,六个县遭遇神风,被大水淹了。死了七八万人。”
“150万石精米,这...简直是荒诞至极。”
韩爌淡淡道:“皇上让老夫来江南,就是尽快秋收,上交国库。”
“再说了,是整个江南。又不是你,单单浙江一省。”
“高聿良,你作为浙江布政使。你去告诉江南的丝绸商...”
韩爌拿起陶瓷茶盏,淡定的喝了一口茶,语出惊人:“既然淹了,灾民肯定需要粮食,来渡过今年的冬天。”
“让他们准备粮食,低价买田。”
浙江布政使高聿良,错愕的表情:“低价?恩师,买田卖田都有市价。”
“丰年,五十石粮食,可以买一亩田。”
“欠年,三十石粮食,可以买一亩田。”
韩爌冷笑一声,语出惊人:“五十石?十石,就够了。”
换句话来说,韩爌让丝绸商,只用十石粮食,去低价买田。兼并土地,强取豪夺。
韩爌继续说道:“长话短说。皇上还派了锦衣卫,田尔耕对老夫进行监视。”
“聿良。你给那些商人许诺,口头规定。”
“买一亩的田,就要像朝廷交三十石的精米。”
“允许他们,改稻为桑!”
高聿良眼前一亮,双手作揖:“恩师,我明白了。”
要知道,江南的官场,大部分都是东林党的官员。
韩爌这样做,以贱价兼并灾民的田地,让东林党和背后的江南士绅集团得到利益。
浙江可是朝廷的赋税重地,常年有倭寇入侵。
改稻为桑!重点是桑田!
没有桑田,就没有那么多蚕丝。
丝绸商有了蚕丝,就可以用织机,织出丝绸。
丝绸在江南地区,价格卖到一匹8——12两银子。
但是,通过海运。走私卖到西洋,一匹丝绸就可以卖到25——35两银子。
这就是江南士绅集团,全力反对朱由检,解除海禁。
江南士绅和江南盐商.江南丝绸商,通过走私赚得盆满钵满。而且,不用像朝廷交税。
韩爌脸上闪过一丝狠辣,语不惊人死不休说出口:“聿良。你让那些丝绸商人,打着江南织造局和司礼监的旗号(低价买田)。粮船上面挂上,司礼监和江南织造局的灯笼。”
“嘉兴.绍兴.山阴.会稽.箫山.上虞六个县,死一万人是死,死十万人也是死。死五十万人同样是死。”
韩爌嘴角勾勒出一抹弧度,轻描淡写的语气:“我大明两京一十三省,可是有两万万的百姓。”
“陛下,亲口下了死命令。这就是圣旨。”
“在今年九月份,江南必须要上交840万两白银.还有150万石精米。”韩爌娓娓道来,脸上勾勒出诡异的笑容。
韩爌的毒计,打得一手好算盘。到时候,完成朱由检布置的任务,税收全部上交国库。
但是,浙江会不会爆发民怨?会不会有农民起义?
农民要恨,是会去恨皇帝朱由检。不会去恨东林党。
这些失去田地的农民,今年或许不会造反。但是,明年活不下去,就会起义。
浙江布政使高聿良,嘴角微微上扬:“明白,请恩师放心。”
“聿良,这就去找浙江按察使侯必昌。”
“不过,新到任的应天巡抚范景文...不是我们的人。”浙江布政使高聿良,回过神来。注视着韩爌。
韩爌冷哼一声:“翰林院编撰,一介书生罢了。”
本章未完,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