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75章 村落视频
子曰星辰提示您:看后求收藏(第75章 村落视频,重回六零开网店,我带全家丰衣足食,子曰星辰,废文网),接着再看更方便。
请关闭浏览器的阅读/畅读/小说模式并且关闭广告屏蔽过滤功能,避免出现内容无法显示或者段落错乱。
县政封杀蜂窝网络的通告下发第十日,一支更隐秘的调查小组悄然落地陈家村。
这不是普通的政策巡视小组,而是来自省委改革专项组的“第三监督观察队”。
他们没有穿制服,也没有走官方通道,而是直接登门拜访陈家村的祠堂——说是“回访老试点,调研新机制”。
这批人里,有研究员、经济学者,也有来自省委办公厅的青年干部,带头的是一个戴眼镜的中年人,姓林,自报职务是“制度观察员”。
“我们不是来约谈的,也不是来传达意见的,”林观察员开门见山,“是想看看你们这平台,在被停电、停网、停资源的情况下,怎么还能动。”
陈鹏飞点了点头,没多解释,只转身带他们去了村后的晒谷场。
太阳正烈,晒谷场上一群村民正围着三块木板讲“制度评分法”和“失信缓冲机制”,一边讲一边画,一边画一边问——
讲的,是张浩;
画的,是吴凡;
站在一旁记录反馈数据的,是龙虎村的张玉英。
“你们不是下去了?”
“我们下去了——又上来了。”张玉英抬头笑道,“制度要走得远,不是光靠我们跑,要靠他们自己讲出来。”
林观察员愣了一下,转身看向陈鹏飞:“这场讲习,是你安排的?”
“不,是他们自发接力的。”陈鹏飞摇摇头,“讲不讲得清,能不能站住脚,都不是我说了算的。”
“制度不是我的,是他们自己的。”
林观察员陷入沉思。
……
傍晚,林观察员带队走访村档室,看到墙上那张“蜂窝制度演化图”,再看到“制度证人机制”的全员签名表,又看到村务公开栏上一字不差贴出的“整改流程图”,他终于按捺不住,低声说道:
“我们见过很多试点村,做得好的不少。”
“但你们,是我们唯一一个见到‘做错了还能从头再来,而且自己愿意记录错误’的。”
陈鹏飞轻声一笑:“我们这不是做项目,是过日子。”
“项目追成果,制度追过程。”
“只有怕错的人,才会把错记下来;只有敢记错的村,才配谈成长。”
林观察员点头:“你说得对。省里那边其实也在犹豫——到底该让制度‘长成一个样’,还是‘各村各样地长’。”
“我现在倾向于后者。”
陈鹏飞望向窗外:“制度像树。你非得让每棵树长成一模一样,那最后不是林,是坟。”
“真要变林,就得让它们自己分枝,自我驯化,自我修复。”
林观察员沉吟片刻,忽然一笑:“你还挺有一套的。”
陈鹏飞淡然回应:“这不是一套,是一口气。”
“我们农民的制度,不靠精英写,靠命硬撑。”
观察组在陈家村连住了三天。
白天随队参加“地走讲习”,晚上在祠堂记录反馈数据、翻阅制度轨迹档案。他们越看,脸色越复杂。
“你们这‘制度轨迹图谱’到底是谁做的?”一位青年干部惊讶地问。
“我们几个村一起画的。”林璐璐擦了擦灰,“制度不是某个人写的,是‘跑出来’的。”
“每一条线,都是一场共议会、一个失败流程、一次返修行动。”她翻开记录,“这条‘简化分账流程’,从龙虎村试错三次后,经由甘南村修改、张浩村推广,现在跑了十九个村,存活率78%,反馈满意度82%。”
那干部听得头皮发麻:“你们这是……制度做成了产品,还打通了升级渠道。”
“更狠的是——你们没人指挥,全是自治。”
“你们知道自己在做什么吗?”
陈鹏飞接过话头:“我们知道。”
“我们在干的,不是写规矩,是写方法。”
“我们不是让人记住蜂窝制度有多牛,而是让大家知道:规矩是能被写出来的。”
“写了,还能改;改了,还能传;传了,还能断开重来。”
观察员林笑了:“你这话,我要原话抄进报告里。”
陈鹏飞不动声色:“报告是你的,我们走的是路。”
……
就在这三天里,另一个看不见的战场,悄然拉开。
市里发布新政,要求各类制度平台必须接入“统一基层治理大数据中心”,否则视为“未报备试验点”,一律清理整顿。
这个所谓的“中心”,表面上是整合,实则是架空——所有制度节点都要上报审批、执行模板标准化、议程需由上指派。
蜂窝平台,一夜之间,被逼入绝境。
张玉英收到消息后,气得摔了茶杯:“他们这是明抢!”
“咱们跑了三年,拼了三年,一夜就想把咱这套‘交上去’,变成他们养的狗?”
吴凡忍不住骂:“这哪儿是制度整合?这是制度打土豪、分田地!”
张浩直接发公告:“龙虎村、西川村、马驿村、甘南村联合声明:拒绝接入统一模板平台,拒绝让制度成为工具!”
平台上,舆情爆发。
支持的、反对的、中立的,全都炸开了锅。
“蜂窝要没了?”
“咱这一年辛苦白干了?”
“谁还能再站出来顶一下?”
眼看群情激愤,系统陷入崩溃边缘。
这时,陈鹏飞只发了一句话:
“他们可以建塔,我们就种林。”
“塔高是看的,林深是活的。”
本章未完,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