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71章 挂牌
子曰星辰提示您:看后求收藏(第71章 挂牌,重回六零开网店,我带全家丰衣足食,子曰星辰,废文网),接着再看更方便。
请关闭浏览器的阅读/畅读/小说模式并且关闭广告屏蔽过滤功能,避免出现内容无法显示或者段落错乱。
“制度不是要有个正本吗?现在这不乱了?”
但很快,一件小事彻底打消了众人疑虑。
那是吴凡所在的马驿村,因地处偏远、交通不便,年末供销社要求一次性提货六百箱罐头,这对刚恢复自主分工体系的村子来说,是个极限挑战。
他一人扛不住,急忙在蜂窝平台上发出求助:“我们需要在一周内补齐三十名熟练工协助贴标、打包、封箱。”
按照过去的做法,只能等待陈家村协调支援;而这次,蜂窝系统一上线,仅三个小时,平台上的“共建五组”——以甘肃临川村为主的六个复制村立即做出响应,提出“三地调工、劳力互援、交通自理、食宿由需方解决”的解决方案。
五小时后,第一批增援队伍上路。
七天后,马驿村如期完成全部供货。
十三天后,该次合作案例被上传至蜂窝平台“共建样本库”,并附上详细的过程、误差、返工率和意见反馈。
当其他村看到这条记录时,不再把蜂窝平台视作“交流论坛”,而是一个真正的调度中枢——
一个村庄级的自我调度网络。
平台开始活跃。调工、调种、共购、共销、共议、共修……各种需求在蜂窝系统中流转,每条记录后面都跟着时间戳、响应记录、责任村签名。
林璐璐感慨:“我们终于不是一个‘村’在制度化,而是一群‘村’,在构建自己的数字系统。”
陈鹏飞却更谨慎:“系统活跃不是成功的标志,标准的一致性、判断的统一性,才是能否持续的关键。”
因此,他们在蜂窝平台中植入了一项新模块:“制度验证工具箱”。
它不是一个模板,而是一套用来测试现有制度在执行时是否具备:
?可量化性(是否能追踪具体责任人)
?可反馈性(是否能及时获得纠偏建议)
?可再现性(是否能异地复制)
?可授权性(是否明确主体权责)
?可共识性(是否经过充分共议)
五项评分制度由平台成员自评、他评和实际案例抽检三轮共同构成,形成“制度健康评分”。
第一轮评分发布后,全平台共87个复制村中,仅有31个得分在70分以上;但没有人泄气,反而纷纷发起讨论、修订自己的制度流程。
张玉英就在群里直言:“我们当初太急,搞了个‘一键三审’审批流程,现在被评分只拿了52分。我觉得没错——制度不是越复杂越好,是越能让人用越好。”
她当场宣布废除原流程,改为“简版议会制”:每一笔关键事项只需两轮确认,设置动态评分人选,由村务员与一名自荐村民组成。
“我们愿意当第一批公开试错者。”她说。
蜂窝平台当即将龙虎村列为“返修跟踪村”,每两周公布一次修订进度。
而这一切,没有陈家村出面监督,全靠各节点村之间形成了主动修复、比学赶超的微循环。
陈鹏飞在祠堂办公室看着后台数据,心中升起一种前所未有的踏实感。
“这就像是——制度,终于会自己长了。”
……
就在这种新秩序初步成型的节奏下,陈家村悄然迎来了一件大事:
省里要筹建**“乡村共建治理研究中心”**,邀请陈家村作为承载地之一,并希望由陈鹏飞担任名誉主任。
这个消息一出来,村里反倒有些犹豫。
“这是好事吧?”芳兰问,“咱村能被省里盯上,是不是也说明我们‘样板’真有影响了?”
“样板是好事,”陈鹏飞说,“但我们现在最大的问题就是——怎么不成为‘只适用于陈家村’的样板。”
“你看我们这一年做的事,不是再去展示自己,而是让别人不需要我们也能干。”
“你让我们当研究中心的样板,我们就得小心——别被钉在了那块‘不动的光荣牌’上。”
“我们不是要当一面旗,我们是要当一块石头,被别人铺在路上,踩过去的。”
最终,他给省里回话:“我们愿意提供平台数据、制度流程、演化机制,但不挂牌‘样板’。”
“我们只做‘动态节点’。”
省里那边沉默了一天,最后发回来一句批示:
“可以不挂牌,但必须建档。
陈家村,不必成为陈家村,
更应成为一条可以被无数村走出来的路。”
本章未完,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