海大腹提示您:看后求收藏(第317章 都接得下,纽约1990,海大腹,废文网),接着再看更方便。
请关闭浏览器的阅读/畅读/小说模式并且关闭广告屏蔽过滤功能,避免出现内容无法显示或者段落错乱。
回家之前林恩还特地去了一趟‘时光胶囊’项目,上次杰西卡汇报说这玩意现在都有公司咨询商用版本了,他打算实地考察一下到底是什么吸引了这些商业公司?
又有没有商业化的前景。
“主要是数据质量、实时性和协作网络,
学者贡献的深度资料远超商业公司的数据库:导演、制作人、词曲作者的手稿扫描、未公开演职员表,这些价值非常高,甚至有公司拿来当做打官司的证据。
大学生团队对艺术电影和音乐的前沿研究更新迅速,比如东欧新浪潮电影资讯和他们所在城市的地下乐队,这远比单独一家即使是巨头的公司时效性更强,他们的视线关注到这些起码要延后几个月。
另外,通过NSFNEt我们连接到伯克利电影档案、国会图书馆这些全美顶尖机构,更是形成一个事实上的独家资源联盟,他们内部很多工作人员都乐于搜集资料上传到项目里。
但关键矛盾点是唱片公司希望付费获取ApI接口或数据快照,而我们这个项目能得到这些资源的关键就是坚持“非盈利开放访问”,此时的互联网的风气是‘免费’和‘共享’,一旦我们商业化,反而会飞速失去这些免费的核心优势...”
林恩听着杰西卡分析商业化死结,原本那点“变现”的星星之火也彻底熄灭了。
“时光胶囊”的核心魅力确实在于它那由理想主义和深度分享构筑的护城河,一旦商业化,城墙瓦解只在旦夕。
他叹了口气,只能收起那份商人的心思。
“行,我明白了,”林恩点点头,语气里带着点认命的释然,“那就坚持我们的初衷吧,这个项目本身....确实有它独特的价值。”
他环视着机房里嗡嗡作响的服务器和旁边堆放整齐的手稿扫描件,
“就当是....我们给整个行业埋下的一个礼物。”
“您能理解最好,”杰西卡松了口气,她还真怕林恩要坚持试试。
“说到社区价值和影响力,上个月我们针对纽约本地的常用户做了一次小型走访调查,想更直接地听听使用者们的反馈。”
她拿起一份打印的简易报告递过去。
“哦?本地用户怎么说?”
林恩来了兴趣,翻看着报告,里面大多是手写的反馈和简短的采访记录摘要。
“反馈很直接,也很有启发。”
杰西卡开始汇报:
“哥伦比亚大学的一位电影史研究生坚持每周来两次,他提到特别希望能更方便地搜索到特定演职人员或者幕后人员参与过的所有作品。
我们现在的目录结构是按作品分的,要找这些人名下的所有工作得一个个翻。
他建议加个‘人名主索引’,把该人参与的所有项目都挂在其名下,无论角色大小。”
林恩边听边在报告上做了个记号:‘人名聚合——深层挖掘。’
“格林威治村一个地下电影俱乐部的主理人汤姆很激动,他说项目里那些冷门东欧电影的资料比他们自己费劲淘来的影印资料还全。
他提出一个有趣的建议:‘为什么不在数据库里搞个‘收藏’功能?比如我看好一部片子想推荐给俱乐部成员,就在记录上打个标记,别人进来也能看到这是’推荐项目‘?有点类似我们俱乐部小黑板上贴星星的那种感觉。’”
林恩:‘线下氛围...’
“更多的是渴望表达和和交流的声音,这部分是最多的...而且很感性。”
杰西卡又拿出一堆报告,着重指了几份。
“呃...我就不看了,你简单说说就好。”
“...他们渴望一个简单的、公共的、能体现自己态度和与他人‘共鸣’的方式。”
女孩着重强调着‘共鸣’,趁机又靠近了几分,几乎贴到林恩怀里。
林恩觉得嗓子有点发干。
“杰西卡,这些建议很棒...我们记下,好好记下!这些需求非常重要,绝对值得探索! 虽然具体怎么实现还得好好想想,怎么在不违背我们原则的情况下办到...”
他赶紧转移话题准备开溜!
“我保证,会让我们的‘时光胶囊’不仅能记录过去,还能‘听到’现在使用者的声音! 让用户自己说话,这或许就是它真正的生命力所在...我得走了!”
本章未完,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