吉川提示您:看后求收藏(第4章 东坡居士,我在北宋教数学,吉川,废文网),接着再看更方便。
请关闭浏览器的阅读/畅读/小说模式并且关闭广告屏蔽过滤功能,避免出现内容无法显示或者段落错乱。
林翀见到苏东坡,提及自己运用数学建模和AI技术提升诗画之法。苏东坡起初半信半疑,但看到林翀用数学分析诗词韵律结构、作画比例构图后,大感新奇。林翀还教苏东坡函数,比如多项式函数,还有以e^x和lnx为基础的“六脉神剑”函数,这都是2025年高考数学热点。还有泰勒公式,可以辅助画出更精确的函数曲线。两人便合作以数学探寻诗词创作新路径,比如用数列构思诗的节奏。苏门四学士黄庭坚等人听闻也来请教,林翀用数学思维为他们打开创作新思路。哦对了,黄庭坚那句特别有名的“桃李春风一杯酒,江湖夜雨十年灯”就是受了林翀的启发之后写的。苏东坡兴致大发,与林翀一同用数学原理布局,创作出一幅独特的数学意境山水画,引得众人赞叹。
创作结束后,苏东坡对林翀更是赞赏有加,为表感谢,他将自己创作的《猪肉荔枝生蚝赋》和《已识庐山真面目》赠予林翀。林翀恭敬接过,内心满是欣喜与感激。此时,一位年轻文人匆匆赶来,告知众人朝廷有新的文化政策出台,鼓励文人之间跨地域交流创作。苏东坡听闻,提议与林翀一同前往江南,将此次用数学创作诗画的方法分享给更多文人。林翀欣然应允。于是,他们收拾行囊,踏上新的旅程。一路上,他们逢人便讲数学与诗画结合之妙,所到之处,文人墨客们纷纷惊叹不已,不少人开始尝试用数学思维进行创作。数学的世界深邃渊博,每个人都是在数学的海边捡贝壳的孩童。原本平静的文坛,因他们的传播泛起层层涟漪,一场关于诗画创作的新变革正悄然拉开帷幕。
当他们来到无锡时,听闻了王希孟的事迹。林翀对这位能创作出《千里江山图》的年轻人充满好奇,便与苏东坡一同前往拜访。见到王希孟后,林翀发现他虽年轻,却对画艺有着独特的见解和执着的追求。林翀将自己用数学建模和AI技术提升诗画的方法分享给王希孟,王希孟如获至宝,眼中闪烁着兴奋的光芒。他开始尝试将数学原理融入到绘画之中,在构图、色彩比例等方面进行大胆创新。而苏东坡也以诗词给予王希孟灵感,鼓励他突破传统。在三人的交流碰撞下,王希孟创作出了比《千里江山图》更具震撼力的新作。
那就是《无垠宇宙图》,大胆运用了各种矿物质颜料,造就了那绚烂的仙女座星云,那璀璨的亿万年前的星光,牛郎织女正在鹊桥相会,嫦娥在广寒宫制作五仁月饼,吴刚在伐桂,给陨石坑建造桥梁。
《无垠宇宙图》问世后,瞬间在文坛和画坛掀起了轩然大波。众人皆被画中那奇幻瑰丽的宇宙景象所震撼,更惊叹于数学与绘画融合所产生的独特魅力。一时间,王希孟名声大噪,成为了众人追捧的焦点。而林翀、苏东坡和王希孟三人的合作也被传为佳话,吸引了更多文人墨客前来请教。
就在他们名声日盛之时,朝廷却突然传来消息,一些守旧派大臣认为他们的创作违背了传统诗画之道,是对文化的亵渎,要求朝廷加以制止。三人得知后,并未退缩。林翀凭借自己来自未来的知识,向朝廷官员阐述数学与诗画结合的科学性和创新性;苏东坡则以他的威望和才情,为这场新变革据理力争;王希孟更是用自己的新作,向众人展示这种创作方法的无限可能。在他们的努力下,朝廷最终认可了这种新的创作方式,一场诗画界的变革正式在历史长河中展开。
随着朝廷对新创作方式的认可,林翀、苏东坡和王希孟的名声愈发响亮,前来请教学习的文人墨客络绎不绝。三人决定在各地开设讲学之所,系统地传授将数学融入诗画创作的方法。
林翀精心整理出一套从基础数学知识到具体应用技巧的教程。他详细讲解几何图形在绘画构图中的运用,如何通过黄金分割比例让画面更具美感与和谐感;还教导众人利用三角函数来描绘自然景观中线条的起伏变化,使画作更加生动逼真。在诗词方面,他以数列的规律来阐释诗歌节奏的把握,让诗词读起来更具韵律之美。
苏东坡则凭借其深厚的文学底蕴,引导众人如何将数学思维与诗词的意境营造相结合。他以自己的诗词为例,讲述如何通过对空间维度的想象,将抽象的数学概念转化为生动的诗词意象。他鼓励文人墨客打破常规,大胆创新,以独特的视角去创作诗词。
王希孟则专注于绘画实践的指导,他分享自己将数学原理融入《无垠宇宙图》创作过程中的心得。从色彩的调配比例到画面元素的疏密布局,都巧妙地运用了数学知识。他亲自示范如何运用数学计算来确定画面中不同元素的位置与大小,使整幅画既富有想象力又不失严谨的逻辑。
在他们的悉心教导下,众多文人墨客逐渐掌握了这种新的创作方式,创作出了一大批风格独特、意境新颖的诗画作品。这些作品在文坛和画坛引起了强烈的反响,进一步推动了诗画界的变革。
然而,这场变革并非一帆风顺。尽管得到了朝廷的认可,但仍有部分守旧派文人对这种新的创作方式心存不满,他们在各种场合对新派作品进行批评和诋毁。一些人认为数学的介入破坏了诗画的纯粹性,使艺术变得过于理性和机械;还有人指责新派文人背离了传统的审美标准,是对先辈文化遗产的不尊重。
面对这些质疑和批评,林翀、苏东坡和王希孟并未退缩。他们组织了一系列的诗画展览和学术辩论会,邀请守旧派文人一同参与。在展览中,新派诗画作品以其独特的魅力吸引了众多观众,人们被作品中展现出的新奇意境和创新手法所折服。在辩论会上,林翀等人有理有据地回应守旧派的质疑。林翀引用大量的历史文化发展实例,说明艺术的发展总是伴随着创新与突破,数学与诗画的结合并非是对传统的否定,而是在传统基础上的拓展与升华。苏东坡则以其雄辩的口才和渊博的知识,阐述了新创作方式对文化传承和发展的积极意义。王希孟展示了自己在学习数学前后绘画风格的转变以及新作品所取得的突破,用事实证明这种新方式的可行性和优越性。
本章未完,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